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北京开放性和国际性的进一步增强,北京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方面也必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文化多元性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管理与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以及“三非”外国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展权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集中,在其子女受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公平的实现关系着民族平等原则的真正落实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对首都北京的社会稳定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大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入、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多方努力,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因此,他们的流动兼具跨民族文化的意义。鉴于民族关系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融入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而融入意愿是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前提与重要路径。本文使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族群比较的视角,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城市融入意愿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都有强烈的融入意愿;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入意愿更为强烈,而苗族、土家族的融入意愿略弱。这一方面说明,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入意愿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民族文化因素已不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多满族、朝鲜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外省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黑龙江省务工和经商.在黑龙江省,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经济纠纷、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出现偏差等方面.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进一步改进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方法,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认为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人口来源上,多来自距离大城市较近的西北民族地区;其二,在流动行为上,受城市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较大;其三,在流动类型上,宗教型流动人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在从业特征上,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集中就业;其五,在流动人口生存现状上,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城市新贫困人口.政府应根据以上特点,对这一群体开展服务与管理,以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为摆脱封闭和贫困,向城市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现有的民族关系格局必然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民族关系和谐与否又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民族散居化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的碰撞,容易形成城市民族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针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城市接纳少数民族群众难、少数民族群众融入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民族工作协调难等四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子,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精细化建设,创新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两同五化”新格局,使孝感市成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较大影响,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生主体与涉及范围增加.在厘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对城市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不要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两个层面系统解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提出应构建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新机制,认为其应该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组成,尤其应重视事前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到城市经商、学习、工作.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3456”服务模式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2020,(1):28-29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关于"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重要实践,以打造全省各民族群众共有的幸福西宁为己任,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服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有序推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即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城市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管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查以长株潭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个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莹 《民族学刊》2011,2(1):59-65,86-87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从宏观上决定我国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大家庭。目前少数民族已遍布全国98%以上的县市,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中城市,其区位优势、较快的经济发展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西部边疆和中部山区进入城市之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权利常常得不到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湖南省城市民族工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峰 《民族论坛》2012,(2):69-72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数量正在逐渐上升,且在一、二线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很大提高。此外,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与困境,诸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加快,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权益保障有待完善等,作为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更应该不断的研究新问题,从而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和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在内容、范围、方式方面均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城市民族工作应更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 ,注重法制建设 ,注重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建立起更有效的机制 ,从而有效地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并保障少数民族应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愈发凸显。厘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的关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规划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将是我们当前民族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民族散杂居地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新世纪以来,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城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有所增加、城市清真网点建设困难、民族工作机构和制度有待加强等新情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应该更新理念,深化民族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全国性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要加大清真网点扶持管理力度;鼓励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2023,14(1):95-102, 150
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市场性、区域性与传承性,使得其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经济伦理和法治机制双重保障。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传承性的写照,从内部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法治则是其外部保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唯有重视伦理传承与法治推进双重保障的互补与统一,才能有效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西部城镇。流动人口的涌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各城市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当地就业市场的竞争,带来一系列管理方面的困境,流动人口也面临着与流入地群体、社会之间的互动协调问题。格尔木市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三大城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城市的建设,外来人口也大规模进入。本文对2005年格尔木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生活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互动关系等作了系统描述、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只有民族地区建成了和谐社会,全国的和谐社会才有基础和保证。发展民族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