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报纸副刊史的人来说,孙伏园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报纸副刊编辑,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地探求,强调副刊个性化、倡导创作自由、帮扶青年、公正对待稿件和表征审美教育思想、提出"读者理解力"及面对市场等编辑观,不仅成为了中国副刊编辑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中国副刊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萧乾在<大公报·小公园>、<大公报·文艺>的副刊编辑实践,为我国报纸副刊编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以自由主义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副刊文化品牌,以文学保姆的品格组建作者群.  相似文献   

4.
相对独立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就其形式而言,它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自身独特的文体选择,有着自身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就其编辑形态而言,主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决定文艺副刊的特色,诸如制定编辑工作方针和宗旨、编排栏目、组织稿源和发排稿件。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受到报纸倾向的制约。民国时期报纸的文艺副刊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优秀作家,而且是非常出色的报刊编辑。抗战时期他负责编辑的几份报纸副刊在揭露敌伪的反动本质,唤起民众抗日情绪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他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技巧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特色是科普期刊赖以生存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准确把握读者定位,认真分析读者对象,灵活设置栏目,提高编辑质量,走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才能将科普期刊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纸的文艺副刊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中国报纸副刊百年发展中所逐步确立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却也日渐式微,甚至开始走向衰亡。在新的传媒时代,报纸文艺副刊这棵老树想要重发新芽,焕发生机,就应当寻找新的生存阵地与多样变通方式,而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报纸文艺副刊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渐普及,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在报网融合的热潮中,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强大竞争,报纸副刊应当抓住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副刊网络化的构建,增强报纸副刊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报纸副刊要坚守其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的价值观,努力在提高大众文化品味、净化大众思想方面有所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原创作品的有益补充和指导,近年来我国翻译并引进了大量科普作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翻译方法,许多科普翻译作品中存在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的现象。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从科普文的定义、文本类型、译文预期功能及读者对象等方面对科普英语的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科普文的翻译以及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编辑文化学是借鉴、吸收文化学相关理论,总结编辑活动实践经验,在对编辑文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编辑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化学方法和编辑学方法的融合和提炼。编辑文化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建立,关键在于真正用文化学方法作为研究编辑活动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构建起编辑文化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文科学报的学术性特征决定学报编辑工作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学报编辑工作的学术导向寓于学报编辑工作的科学性之中.学报编辑工作的科学性的内涵是丰富的,基本的要求是学报编辑要有很强的科学精神,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分析了编辑信息的基本特征,即编辑信息的社会性、组织性、知识性、服务性;探讨了编辑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而分析了信息方法在编辑学研究中的意义及其主要表现,即应用信息方法。可以为编辑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巩固编辑学的学科地位,增强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科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哲学遗忘或忽略科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科普,尤其是与科普有关的某些前提性、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应当纳入科技哲学研究的视野。例如(1)科普的可能性问题。该问题实质上是“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科普应当主要普及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把科普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及以普及科学精神为核心;(2)科普的作用问题。科普是科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衡》杂志的文化批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 ,其编辑“宗旨”就是维护固有文化 ,重建民族自尊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学衡》杂志的栏目设置新颖 ,有大量的名家名作 ,弱化了主编者过分的主观色彩 ,突出了“不激不随”的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高校校报编辑活动与文化学的内在联系,以及高校校报编辑活动现存的问题,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文化学与编者活动的双向建构以及文化中介对校报编辑活动的支撑力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得出重视校报的人文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学传媒品质对校报编辑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支撑,也促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主要表现为稿件管理和信息采集的转变、期刊编辑流程的转变、信息报道方式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电脑、光盘、网络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编辑现代化的时机成熟了。设备要更新, 技术要更新, 程序要更新, 观念更要更新。出版业正面临着一个新世界。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将失去一次腾飞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创精品名牌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冶金类科技期刊《钢铁研究》杂志目前存在的部分质量问题,结合审读专家近年来对《钢铁研究》杂志质量提出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认为,改进《钢铁研究》杂志质量的措施有:引进高质量稿件、活跃栏目设置;采取采编自动化管理、加强对外合作;加强编辑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责任编辑的自身素质;加强编委和专家队伍建设,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加强作者、读者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