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宋诗.曾巩诗》中涉及赵扌卞的六首诗之题目有讹。《余杭久旱赵悦道入境之夕四郊雨足二首》中“悦道”为“阅道”之讹。《寄赵宫保》、《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二首》、《和赵宫保别杭州》等诗之题中“宫保”为“少保”之讹。  相似文献   

2.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论文之所以不涉及当代 ,并非“避于恩怨”或“避忌” ,而是因为当代之文“讹”极而不称于“盛德” ,褒之 ,有违本心 ;贬之 ,有损“休明”。论宋而仅“略举大较” ,乃因如此既免陷于两难 ,又有以寄其矫“讹”之意。  相似文献   

4.
别字笑话     
一日,(嘉平)公子有谕仆贴,置案上,中多错谬。“椒”讹作“寂”,“整”讹作“江”,“可恨”讹作“可浪”。女见之,书其后云:“何事可浪,花菠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娟。”—摘自《脚斋志异·嘉平奋子》/别字笑话~~  相似文献   

5.
根据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中关于文本、意义、理解等问题的论证,“讹”是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化”与“讹”实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完全的“对等”只能是翻译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而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讹”译则不可避免,甚至有时译者还会有意为之。不过,在肯定翻译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础上,译者发挥创作性也必须有一定限度,优秀的译者应该能够在尊重原作和自主创作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6.
~~(六 )语有缓急例或曰“急 (疾 )言”、“语声之急”1 .《高帝纪》 :“信亡走匈奴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颜注 :“姓曼丘 ,名臣也。曼丘、母丘本一姓也 ,语有缓急耳。”2 .《魏相丙吉传》 :“西曹地忍之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颜注 :“地亦但也 ,语音之急也。”(七 )某即某也例1 .《古今人表》 :“尾生高。”颜注 :“即微生高也。”2 .《古今人表》 :“公肩瑕。”颜注 :“即公肩假也。”3.《古今人表》 :“禽敖。”颜注 :“即黔敖也。”(八 )音讹、语讹例1 .《地理志下》 :“北地郡 :略畔道。”颜注 :“有略畔山 ,今在…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进行“囿别区分”的辨体讨论,针对“谬体”、“讹体”、“变体”、“失体”的蔽端提出“正体”的要求,从“六观”、“六义”、“四法”中把握“体性”、“体势”的内涵和实质,从而使其“辨体”说具有深远的文论及其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中华道藏》中校点的几处疏误:《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中外强徉”之“徉”当作“”,为“”之形讹,“”是“祥”的换旁俗字;《陆先生道门科略》中“三官遣考,召君史潜守门户”中间不应点断,“史”为“吏”之形讹;《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动生怨怪”之“怪”当作“恡”,为“悋”之俗字;《老君音诵戒经》中“吏兵、管护者哉”中间不当断;《太上老君戒经》中“不欲人在已先病者”之“已”为“己”之形误;《女鬼青律》中“食寅”不辞,“寅”与“肉”之俗字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英藏S.1497(甲)、S.6923(乙)、法藏P.4785(丙),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据甲乙卷辑《失调名·须大拏太子度男女·十一首》.《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原卷明确“父言”有四.“父言(来日见男女)”一首,《总编》校释疑“来日”是“尔母”之讹,事实并非如此;“来日”犹言“来时”;《总编》校释以为“心”或是“今”之讹,不确;“不许见”亦非不许两儿见母,丙卷作“不喜见”.“父言(世间恩爱相缠缚)”以甲卷为胜,佛经常以“树”为喻来阐释世情;并有“树下住”之喻,甲卷因“着”“住”音同而讹,而“相逢”“逢”意同,“相”又与前“相缠缚”之“相”重复,故校“相逢着/相逢树/风吹切”为“逢树住”.  相似文献   

10.
古晋昌城考     
“晋昌城”,明清以来的一些《水经注》刻本都讹作“晋昌川”;例如明嘉靖年间黄省曾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吴琯刊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的《水经注笺》等;至于清代沈炳巽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及王国维之《水经注校》中于此也未作订正。根据清代一些考据家们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人的考订,认为“川”乃是“城”字之讹。王先谦作《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作《水经注疏》,二书中都采纳了全、赵,戴三氏的考订结果,这样,  相似文献   

11.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HSK考试听力单句题型偏误分析及训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SK考试听力中的单句理解题型,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出现应试偏误主要是因为不理解语言材料、推断理解性偏差、文化差异、应试注意力分配不当导致的。因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训练、固定表达法的类推训练、听力与口语结合训练、听话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训练、听力与文化背景教学相结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观察/实验负载理论”论题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实验主义和科学实践哲学对“观察/实验负载理论”命题的批判观点和策略是:反对强化理论的观点;说明存在无理论负载的实验和观察;观察的所有报告不必然负载一个科学理论;某些实验更不必诉诸高层次理论,反而可能激励理论产生。这并不构成向实证主义的回归,而正在构成新的实践优位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进路;给出对观察/实验与理论各种复杂关系的一个初步分析,观察/实验的确与理论的关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变化,不同品格的观察/实验与理论有不同的关系;不能以一个普遍的命题勾勒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的考察,认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其恶性发展膨胀则与李立三本人的错误思想认识有关,其最终的被遏止则又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但同时共产国际对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纠正又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三维效应对平面光弹技术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以阿朋(Aben)的偏振光在光弹性体中传播的三维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平面光弹的“准平面”特征以及平面光弹的“准平面”点测法。此方法消除了三维效应所导致的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证明新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留学生中介语语料为根据,考查中、高阶段留学生对介词"在"的使用情况,对其作简单的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拟学生习得介词"在"的顺序,结合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探讨留学生习得介词"在"的特点和规律,并针对偏误现象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观"在审美中的重要地位,从"观"的滥觞之地,即《周易》哲学的"观"着眼,分析其美学命题"观物取象"、"观卦"中的"观"等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以揭示"观"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建忠 《南都学坛》2002,22(4):52-56
屈原放逐问题的研究,是屈原生平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由于司马迁《史记》先后涉及到“疏”、“绌”、“放流”、“迁”、“放”等,学术界对此颇多异辞。近现代的研究,主要是在王逸、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的基础上,作局部的调整或发挥,他们共同的前提是:屈原在郢都任职、遭谗、被疏;在汉北生活了一段时间;被流放江南。屈原放逐问题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误区是循环论证。鉴于条件,目前可以适当模糊一些、概括一些。  相似文献   

20.
字典辞书是无声的教师,对读者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字典辞书应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中发挥重要的典范作用。《现代汉语辞海》舛误多达百处,以讹传讹,影响不可低估。指出其不按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语拼音拼写法基本规则》、《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以及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等规范标准解字释辞,造成不应有的种种错误。这种滥编、乱出版语文工具书的现状,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