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欧美为主体的环大西洋圈,以及号称世界发展中心的环太平洋圈,是世界上众所周知的两大经济圈。相比之下,环印度洋圈就让人陌生多了。如今,受到亚洲高速增长以及世界经济自由化潮流的影响,环印度洋圈内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融入世界性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环印度洋经济圈发展的背景素有“印度洋贵妇人”之称的毛里求斯,是一个美丽的珊瑚礁岛国。1995年4月,南非、澳大利亚、印度、肯尼亚、阿曼、新加坡以及毛里求斯等7国的代表齐聚此地,并发表了一个拓展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共同声明。环印度洋圈大致可以分为澳大利亚、东南亚。南…  相似文献   

2.
印度文化民族主义是当代印度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当代印度文化民族主义有世俗和宗教两种表现形式,且在冷战后又有新的表现。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教性、两面性和排斥性特征。印度文化民族主义对印度外交思想的基础、大国外交、地区外交、国家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威 《国际论坛》2011,(2):27-32,80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苏联的危机政策有一个显著的转化过程:由危机初期对东巴独立运动抱以同情态度,但又小心谨慎地避免直接介入逐渐转变为直接介入,与印度结盟并支持印度军事手段解决东巴问题。促成这种政策转变的直接动因在于美苏中三大国围绕次大陆危局展开的权势角逐与战略竞争,其中中美关系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主张对日实施惩罚性措施,使其军国主义不至于死灰复燃,即所谓的硬和平。然而,美国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上的近乎垄断作用、亚洲冷战局面的加剧以及澳大利亚渴望与美国缔结安全防务条约,使得澳方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对日软和平条约。澳大利亚对日战略的这一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逐步取代理想主义,成为其外交和防务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发展呈现出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时热时冷的特点,因为随着国际形势和印美国家战略安全和利益的不断变化,印美关系中第三国关系的影响(如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度与苏联的亲近、美中关系的改善)、印美两国不同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对撞,以及印美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冲突是影响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度抓住机会,提出了多极化战略构想。在保证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前提下,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对华政策一向是印度外交的难点,在这次外交政策调整中,印度选择了务实的对华外交,中国也予以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利用冷战格局推行"向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依附相应地减少,欲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因而引发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摩擦与矛盾,但是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共同需要,两国又互相协调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环太平洋连带构想"为亚太地区主义史的重要转折点,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行动在构想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探讨构想理念的包容性、日澳外交的妥协以及与东盟各国反复交涉的三个要素,揭示日本与澳大利亚两国通过共同行动在亚太地区构建互信的过程。对深入理解当今亚太地区主义的发展困境及区域合作的趋势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印度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国内改革,大力拓展外交空间,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迅速跻身于新兴大国之列.但印度的长远发展仍面临着国内社会经济矛盾以及复杂国际形势的挑战.实行睦邻、安邻.特别是坚持中印合作共赢应该是印度实施大国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长埃文斯(S.G.Evans)在《九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对外关系》一书中指出,1972年澳中两国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两国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商业利益,这也是澳大利亚政府保持健康的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霍克政府注意到中澳经济交流对澳大利  相似文献   

11.
印度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向世界大国迈进。这一目标从印度独立至今未发生变化。尽管冷战以后印度对其安全战略有所调整,但印度对其安全战略的考虑仍然集中在外部安全上。对此,地缘政治因素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地缘政治是地理和政治的连接,它表达的是政治活动和该活动赖以发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关系。本文就是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印度的安全环境、与安全环境相对应的安全战略及其发展态势,籍此揭示印度地缘政治因素在印度的安全战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发生变化,印度洋成为“海权”中心。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但我国海洋地缘环境却不容乐观。印度洋对我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能源通道和打破关国封锁两个方面上,本文则旨在围绕印度洋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现实困境,提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可作为我国印度洋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来分析论述,它不仅可为印度洋战略的实施提供突破口,而且其地理上的优势可发挥陆上通道的作用,进而解决我国通往印度洋出海口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条件来看,也有其可行性的实施条件。而对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挑战,本文认为一是要构建大国平衡战略,二是要加强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系结构对大国关系有重大影响,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制约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冷战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它预示着新世纪的中美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有恶化之虞,但中美之间并非不可避免新冷战或武力冲突.为此中国应树立适宜的对美外交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5.
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度是一个南亚大国 ,处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独立以来致力于成为世界海洋大国 ,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印度海洋战略具有排外性、针对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印度洋、南中国海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因此印度的海洋战略是中国处理中印关系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决策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台湾当局对其游说活动不遗余力,成为台美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冷战结束前,台湾当局就充分认识到美国国会在对外决策上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国会外交”。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格局变迁和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变化的影响下,台湾当局加大了“国会外交”的力度。在台湾当局的游说活动下美国国会作出了诸多消极的涉台立法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冷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西方社会民主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高度对立的阵营利益决定了双方不存在发展友好关系的空间。作为国际政坛上两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全面对立的主题下,中国共产党与个别西方社会民主党有过极为有限的接触,这些接触都不具备党际交往的意义,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衰退,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民主党适时做出了对外交往路线的调整,双方建立了党际关系,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印度洋的利益,先后制定了印度洋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中暗含着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印度洋对中国的南向发展也至关重要,中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力,适度发展必要的海上力量,同相关国家增信释疑,尊重其他国家在印度洋的合理利益诉求,以更加积极的多边主义态度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创造印度洋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