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苏州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恶化问题,而两种功能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要优化苏州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需要努力促成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与修复传统自然农业文化(其中首要的是传统生态农业经验)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修复传统自然农业文化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才能达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生态重塑等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苏州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蕴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地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将其融汇进新时代的文明中去,创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苏州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蕴涵表现为一种文化生产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不集中,地下资源多于地上资源,缺乏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可视景观,文化资源品类众多但又缺乏个性和品牌。这些特点决定了郑州城市文化建设既不可照搬苏州、杭州模式,也不可抄袭深圳、珠海,必须开拓出既重视传承、又重视创新的发展模式来:准确定位、集中展示、传统再造、多元并举是当前较为适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苏州传统文化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苏州传统文化 ,有利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国时期,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初具规模,旅游专业机构出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苏州作为自然及人文资源皆丰富的古城,旅游业更显繁荣。旅游影响了苏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促进了苏州市政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苏州传统手工业部分地得以维持,并开阔了苏州居民的视野、促进了苏州"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苏州历史上石桥众多,造型各异,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文化特色。古桥石作艺术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要在保护古桥原有意韵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古桥石作艺术与周边的人居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关系。为此,古石桥景观设计要注重把握好满足使用功能、有利节约成本、符合观赏习惯和自然和谐共生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古桥周边的建筑功能、优化古桥现有的植物景观和挖掘古桥传承的历史文化等路径,促进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的融合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高新区在苏州的发展已成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又是苏州区域创新主体和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先导、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示范,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与制约,主要包括创新张力与资源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任重道远、土地和环境资源制约日甚等。破解问题的思路之一,便是"区城同体"发展;其依据是高新区功能、形态与城市叠加一体,"区城同体";高新区实则为城市开发区,"区城同体"发展即高新区发展,且在苏州有其实践基础。苏州市域高新区"区城同体"发展,重点是要确立"区城同体"发展观,发挥优势,统筹优化功能定位,实现创新、产业与城市同体发展,强化创新引领和创新发展,促使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有质量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和适度的低成本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我体。能否挖掘、保护、梳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关系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关涉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历史文化资源,不但要挖掘、整理、保护,更要优化。优化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文明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文明发展足迹,理清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进而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传统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下,苏州约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现代演艺业的萌芽,到30年代有了正式和长足的发展,40年代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分层发展的成熟趋势。文化艺术传统、经济优势、地理便利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母床,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苏州从上海汲取了资本支撑的同时也展示和宣告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它成为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中重要城市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依托苏州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源,苏州电视剧文化景观逐步展现,如苏州制作的电视剧作品影响深远,苏州电视剧编剧队伍正在成长,主流传媒积极推动电视剧文化发展,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迅速成长,电视剧拍摄地全国知名。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内容制作缺乏城市个性,古代题材多于现代题材,剧作队伍有断档风险与结构失衡的缺憾,电视剧产业主体零散、产业意识薄弱、产业型态陈旧。鉴于此,应从内容创造、品牌创新、平台建构、人才支持四方面入手构建苏州特色电视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与宿州文化的渊源已经是有目共睹,从服务宿州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加强相关研究,为建设有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寻找途径是宿州赛珍珠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元性是内蒙古文化构成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信仰文化保留较多、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如源于萨满教的敖包祭祀、苏力德祭祀以及以成吉思汗崇拜为核心的祭祀礼仪文化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这些传统的信仰文化资源不仅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构建多种文化并存共荣的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4.
高铁新城在各地快速规划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等倾向。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为避免高铁新城的同质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特质的系统性体现,是指导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思维。城市主题文化的三个构成维度,即文化特质、文创产业和文化空间都对高铁新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例如,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既有苏州特征,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可塑性,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对苏州的高铁新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铁新城已成为大苏州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应以文化特质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文化空间优化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苏州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消亡,保留这些民间艺术迫在眉睫。苏州折扇传统制作工艺与高职艺术类专业实现资源对接,在高职院校的课程里引进苏州传统民间艺术,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使传统工艺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6.
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文化是以渔和鱼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渔文化为休闲渔业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发展思路,也为发展休闲渔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渔业经营形式,为弘扬传统渔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休闲渔业中的渔文化主要体现在:娱乐竞技、旅游观光、展示观赏、渔业节庆等四个方面。在新时期背景下应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全面认识渔文化资源的价值,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整合渔文化资源,增强休闲渔业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加强渔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提高休闲渔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形态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只有在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文化。中国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和悠久的传统,存在于民间。其中,传统年画是民间美术里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清末民初,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民间年画发生了自身的改良。对中国传统民间年画以及清末民初改良年画的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课题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 40年代,一批学者型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文化舞台,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和评析,他们的努力和探索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