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歧义很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最近,刘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新的论证。这新的论证,主要是根据汉语词汇由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历史,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内篇虽然使用了“道”、“德”、“命”、“精”、“神”等单纯词,却没有使用过“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而在外杂篇中,“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却反复出现。再证之以《左传》、《论语》、《墨子》、《老子》等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以及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没有发现这三个复合词。只是到了战国后期,大约在荀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中的“物化”、“化声”的“化”应是“幻化”、“幻现”之意,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形变”、“变化”;“罔两与景”寓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蛇与蚹、蜩与翼的相依相托、不可分离,而是寓意:“罔两”、(影之晕)、它之“所待”-“景”(影)以及影的所待-“形”都不过像“飞行转蜕”的蛇、蜩类一样,是“从无而忽有”,是人们主观幻现的产物;“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是对“道”的时空超越性的表述,而不能像《淮南子》那样作生成论式的理解。通过与以奥义书为代表的印度古代主流世界观的比较研究表明,《庄子》内篇的世界观是一种典型的境界论。梦和觉在本质上具同等地位。存在的本真是超越时空、超越名相的无差别的大全。现象世界源自人类理智的虚构,它会因人的境界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诚”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诚”的解析发展了精诚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重要道教典籍,保留了较多的魏晋口语成分.连词“而”在《抱朴子内篇》中共1 082例,有的地方单独用为连词,有的地方跟其他词组成“而”字词组做连词,还有的地方与其他连词或副词搭配使用,组成关联词组.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近来研读《抱朴子》.多阅时贤有关著述.受益颇深。但于训诂方面亦不无存疑之处.乃随手记录.积久成箧。今撮录十七则.理董成篇.或有干虑一得.愿就正于通人。幽括冲默《内篇》卷一《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浊扬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捐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王宁先生主编的《评析本白话道家名势》(《抱朴子》内篇系邹小武译.外篇系庞月光译.均为倪复贤审核.1992年12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白话本”)将“幽括冲默”降为“隐括静谧”.似欠妥。“隐括”有…  相似文献   

8.
《荀子·解蔽》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研究庄子,必去三蔽。一蔽曰神秘主义,二蔽曰成份决定论,三蔽曰庄周超世寡情。《庄子》早被目为“三玄”之一。但从内篇七篇来看,只有两处出现“玄”字,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巴黎圣母院》和《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巨著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从“情节与情景的幻想性、奇异性”、“语言艺术的喜剧性”、“场景描写风格的特异性”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异中之同”,求“同中之异”,以提高民族文学和他国文学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 ,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 ,或释为“气息 ,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 ,《庄子》内篇中 ,凡“停留 ,止息”都说“止” ,不说“息” ,“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 ,意为“气息 ,呼吸”。所以 ,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 )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历程,进而分别阐述了法学界对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地位的不同观点,并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国际知识产权法是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有着一定联系,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机制,并独立于这三个法律部门之外的一个崭新的国际法部门。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得益于文学创作,他认为翻译与创作密不可分,翻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是一门变通的艺术。以余光中的戏剧译作《不可儿戏》为例,对其"译原意而非原文"的翻译原则及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对其所运用的意译、词性转换、巧用叠词、化用成语、巧用对仗句、化解长句等翻译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中 ,“与”字的使用频率较高 ,词性比较复杂 ,意义也很丰富。许多地方如不细加审辨 ,会给理解原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观照全书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略陈己意 ,以期对《论语》“与”字作一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4.
晚清出版的外国女杰传中,明治日本的影响相当大。其中由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编辑、1898年印行的《世界古今名妇鉴》比较特殊,属于隐身文本,不为中国译者提及,却有多篇传记经过反复译介,广泛流传,因此值得重视。本文从介绍《世界古今名妇鉴》的原文本入手,分三节作了探讨:将最早由梁启超译述、并一向被视为梁著的《罗兰夫人传》放在女性语境中,揭示其与晚清流行的"女子为国民之母"说法的关联;考察充满革命激情的《世界十女杰》,如何经由有意识的改写与添加,使传主因切合晚清国情,成为中国女性寻求独立、解放取法的楷模;最后再就《女报》(《女学报》)、《女子世界》与《中国新女界杂志》三个晚清女报的"传记"栏,分析其选取、隐括的译文同各自杂志宗旨的密切呼应——从而呈现具有"百变身"的《世界古今名妇鉴》参与晚清"女界革命"的实绩。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 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学界,马克思哲学存在于三种理论形式中。长期以来是以下列两种形式存在着:一个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分板块"结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形式存在着;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也即是"三驾马车"之一的形式被讲授和研究。第三种则以哲学"权威体系"的形式存在着,这就是近年来四种版本的哲学教科书的出版,因为它们是以"工程"或"课题"的形式出现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被称之为"权威体系"。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出现理论创新,而我们的哲学还是在沿着"哲学原理"的框架建立体系。马克思哲学不是什么体系,它是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它本身的初始形态就是开放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马克思哲学都需要探寻它的"原生态"。这个"原生态"既是科学方法,又是开放性的,因此,它为后来者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化成"思想的原始内涵及其精神价值的解读,指出"人文化成"思想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涵,重点指出"人文化成"思想对于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原文 ,是翻译质量好坏的关键和前提 ,背离了这个前提 ,译作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维吾尔谚语就其本质而言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人为地从谚语中提取个别词语 ,并将其界定为“民族文化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无根据地为谚语设定“隐形文化背景”更是荒谬的。谚语的汉译是译给汉族读者的 ,必须在汉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框架内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9.
《恒先》这部出土文献,由于简书几乎完整无缺,思想内容又极重要,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问世不久,就有相当多的学者为之作注。文章以为,文本的梳理是大规模研究的第一步。文章根据这部文献在语言表达上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性,将其分为上下两篇八章,并对编联作了新的调整,希望这项基础性的工作能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讨论的有效框架。  相似文献   

20.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