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银生产是殖民地美洲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白银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拉丁美洲内部殖民地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而且是不平等世界分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文章以安第斯白银产区为例,分析白银生产对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探讨拉美后来依附性发展的早期症结所在.白银生产和安第斯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过程,突出反映了拉丁美洲沦为欠发达地区的过程.白银生产是拉美依附性现代化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以实物货币的面貌呈现。明代以前,白银的货币职能及流通范围是有限度的,至明代中叶以后始生变化。大体上,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钞到银钱的结构转变,然而,把货币结构的这种转变仅理解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或者是货币经济自然演变的结果,都失之偏颇,因为具体情况甚为复杂。实际上,明代货币结构的艰难转变应从白银由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的性质转变这一角度来把握。结构转变应归因于恢复萎缩的货币经济与"洪武型经济体制"的矛盾、铜钱宝钞难以充当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圈区域性国际货币以及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一向有白银进步论一说,主张白银能够而且必然取代铜钱,是因为贵金属如金、银的规范性特质更适合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该说认定明代中后期银进钱退是唐宋以来中国货币经济史划时代之发展,即所谓从铜钱经济向白银经济的过渡。明代的钱退其实和白银丰沛与否无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明代基层市场交易对铜钱的庞大需求推动私铸钱的盛行。铜钱因为币面价值低廉,便于作伪,所以私铸就成为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其解决之道是劣币驱逐良币,频繁的货币更新和投机导致钱币信用不高、流通范围狭窄,不同市场之间也因交易媒介不同而出现隔离,这无形中都大大加大了交易成本,严重制约了明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白银进步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重大瑕疵,在实证上也颇成问题。明代白银的流通,实际上是伴随货币供应的大幅滑落。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下跌,美国白银集团损失惨重.白银集团为了提升白银价格以及提高美国白银工业地位,极力推行其制定的白银策略.在白银集团的施压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购银政策,致使白银策略于1934年成功推行.白银策略实施后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是引起国际银价骤涨,对国际关系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是引发中国发生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  相似文献   

5.
渴望幸福、追求收获是人们发自生命深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呼唤。丰收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幸福的歌声和收获的喜悦,然而迟子健的小说《白银那》的丰收没有歌声只有眼泪。像中国戏曲中的断桥之于白娘子和许仙,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金钗、宝玉之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像美国畅销小说《廊桥遗梦》中的罗斯曼桥之于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小说《白银那》的故事载体是鱼。鱼之于白银那人以及所有主人公,都有着肯定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同时又展示着它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16世纪欧洲发生的"价格革命"是由于美洲白银输入所引起的。其实不然。欧洲"价格革命"在美洲白银到来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其根本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有限,尤其是粮食不足,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美洲白银的输入促进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欧洲在亚洲贸易中的实力,进一步强化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银钱比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1368-1911)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的比价变动情况及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的比价一直是变动不居的,而中后期银钱比价波动尤为剧烈。从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一两白银所能兑换的铜钱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白银和铜钱的数量及其本身的价值、海外贸易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钱比价。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导致银钱比价剧烈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捐纳制度中,捐赀包括实物和白银。在捐纳推行初期,捐赀主要是粮食、马匹、草等实物,随着捐纳制度的广泛推行,实物捐纳存在携带不便和损耗等弊端,报捐人逐渐减少。随着白银的逐渐流通,为鼓励人们捐纳,明廷将白银纳入捐赀之中,嘉靖后出现实物和白银并行之局面。在捐赀的具体操作中,实物和白银各有优劣,明延从解决时局危机出”发,采取灵活之策。另外,从捐赀的多样性可窥知明末千疮百孔的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9.
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从明朝中后期被大量使用,到民国初期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币制,以黄金为标价单位的国际白银价格开始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的货币金融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从而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白银与制钱是清代并用的主要通货。但清代白银先后发生过严重问题,即由起初的“银贱钱贵”转而为“银贵钱贱”。尤其是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白银日愈价昂对国计民生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就鸦片战争前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限于水平,谬误之处,请史学界前辈教正。  相似文献   

11.
1930年年初爆发于上海、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半的"金涨银跌"风潮,导致白银价格下跌50%以上,白银的国际购买力大幅减弱,引发国内经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继上海之后,天津、汉口、广州等国内主要商业城市贸易萎缩,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金融风潮演化为全国性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1920年代印度等国转为金本位,大肆抛售库存白银,英、法、澳、德等国也纷纷降低本国银币含银量,导致国际市场白银过剩,白银货币功能萎缩,以伦敦标准银价为代表的世界银价持续下跌;二是白银兼具货币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使中国银价受制于世界白银供需和市场波动不能自主,加剧了中国银本位货币体系的国际风险;三是近代中国金银并存、两元并存的货币体系格局使银价危机可以轻易地通过金银比价和两元洋厘向国内市场传导,波及中国所有存在白银交易、汇兑或以白银为核算单位的行业和领域.由于央行制度缺失,金融市场被外国资本把持,南京国民政府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金融工具,尽管采取了打击投机、限制金银流动、关税征金等一些管控举措,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银价危机在国内蔓延.银价危机在造成中国国内经济秩序混乱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上的银价恐慌,形成中外银价危机相互传导与共振的局面.此次中外银价危机的传导与共振,既是1920年代以来西方金本位国家经济博弈的国际反应,也是中国独特的货币体系因应外来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气候冲击与海外白银输入是否是导致近代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发生动荡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运用历史计量学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冲击、海外白银输入与社会动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外白银输入对清代的经济社会具有双重影响:从海外输入白银存量、流量来看,它具有扩充市场化与商业化水平,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正面作用;但由于白银输入所引发的银铜比价紊乱却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冲击;气候冲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未得到验证,说明导致传统中国走向衰落的因素可能更多地来自经济金融因素,而非直接源自气候冲击。这些结论对理解气候和海外白银两大冲击下的清王朝衰落机制提供了计量经济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年1月—2014年12月的国际经济月度数据对影响现货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失业率、布伦特原油、美国非农数据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分别增加0.634、0.666、0.053个百分点;美元指数、美国ism制造业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则分别减少1.103、0.529个百分点。在95%的置信区间下,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现货白银的价格波动存在着显著影响。美元指数、美国ism制造业指数的1阶或多阶滞后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负向冲击;美国失业率、布伦特原油价格、美国非农数据的1阶或多阶滞后对现货白银的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产生于乾嘉之际,而鸦片输入引起的白银外流则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银贵钱贱已持续了30余年。因此,传统的所谓银贵钱贱是由于白银外流,而白银外流是由于鸦片大量输入的结论是错误的。钱价暴跌不在于银贵,而在于制钱本身。银钱比价不仅是两种货币之间的问题,而是有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鸦片输入只是加重了银贵程度,加速了中国货币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对于明代社会是何时以及如何转向“白银时代”这个问题,学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通过史料分析,对明宣德(1426~1435)至景泰(1450~1457)年间赋役折银以及公私用银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近来研究表明,宣德前期的皂隶折银作为徭役折银与均徭制度改革之先导,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源于官僚阶层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正统初年,源于官俸支给困难出台的南方税粮折银政策,扩大了此前的临时改折则例,为白银财政的建立提供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正统景泰时期沟通底层白银流通与国家赋役制度折银的改革不仅进一步发展,且在更广阔范围内,由于军事供应的压力及政府的主导,白银逐步被调拨至北边边镇地区,呈现出跨越南北地区一体流通行用的局面,促进着贡赋银经济的形成。此时期的民间交易市场,白银也日益崛起,不仅从明初多种通货并行的局面下脱颖而出,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财政领域,白银行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在籴米备边、召商买粮、开中事例、赈济灾荒、俸钞禄米、商税课程等领域都显现白银的身影。公私用银的急速发展表明中国社会转向“白银时代”的趋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来自实物白银的供需格局不足以支撑银价重返高位,中、短期白银价格的走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1934年起实行白银政策,通过购银提高了国际银价。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混乱已久,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强烈影响,银价下跌,大量外流,于1935年11月与美国谈判后迫使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而美国 认为中国的新币制不与美元相联不能使它获取最大利益。遂实行放弃向世界购银的政策。使中国的币制改革再一次陷入困境,又一次迫使中国答应法币与美元挂钩,并扩大白银用途换取了1936年白银协定,使得币制改革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照相馆各地都有,而照相馆用来冲洗胶卷的废水,含有大量白银。浙江省仙居县有5000多名收“废”大军,辗转全国各地回收“废液、废渣、废片”提炼白银。97年回收白银200多吨,人均收入2~3万元,高的达10万元。提取方法很简单,以前主要用电解法和化学法,但回收率  相似文献   

19.
转折点     
1829.8.6清廷严禁白银换鸦片清宣宗道光九年七月己亥,清廷令粤海关严禁私货入口及银两外流。自嘉庆以来,清廷虽曾多次禁令白银外流,可是却禁而不止,且愈演愈烈。10年后这种白银外流的局面还是没有扼制,于是林则徐在1839年奉命销烟,当时的广州已经成了国际毒贩子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新年话年糕     
新年里,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各异的口味,所以几乎成了人们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