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大豆生长处于高温季节,生长发育快,管理回旋余地小。加之,前茬生育期长的小麦、油菜,地力消耗大,农民不习惯施用氮肥,干旱、雨后、施肥不当或比例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产量低而不稳。板茬早发栽培是淮北地区夺取大豆高产的有效途径,其主要配套技术措施有:  相似文献   

2.
单洪友 《小康生活》2003,(11):12-13
如何对葡萄精管,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这是国内葡萄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加强对果穗的管理提高质量提出一些具体措施。(1)疏穗:果穗数量直接关系产量,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葡萄浆果的品质。一般说来,中等地力,亩产量1700—2000kg 为宜,地力强可稍高,地力弱可酌  相似文献   

3.
夏熟作物中,适当种些蚕豆,有利于养用结合,培肥地力。近年来,我县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亩产由原来的100多公斤,提高到250公斤,高产田达300多公斤。蚕豆种植面积较集中地区的农民总结出一套高产经验,管理上抓住了以下四点,(一)合理施肥。蚕豆是豆料作物,根部有固氮能力,需肥量较少,但还需要肥料。蚕豆增施肥料后,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已经由传统农业的体力型转变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力,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关键在于培养农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而培养的职责在教育,但我们的教育却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为了培养现代农业第一线的劳动者,就要既抓对现有农民的培训,又要抓未来新农民的培养,对未来农民的培养要实行免费教育,国家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费用中对这些学校拨付培养费用,对这些到农业第一线的学生实行有限合同管理.给以诸多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5.
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农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使我国的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形势十分严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地力破坏作了大量分析,指出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农民劳动素质等方面,并指出资本主义地力衰竭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我国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应该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教训,着重从建立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改革不合理的政策体制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张连华 《中华魂》2008,(11):62-63
近几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只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的改善,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使农民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水平。因此,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与农村工作所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并逐渐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之一.尽管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根本途径只有减少农民数量;而减少农民数量的根本又在于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只有努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身份转变,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态伦理教育倍受人们重视,但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贴近三农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教育效果更是欠佳。对象的特殊性、内容的通俗性和方法的实践性是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突出特点,培养"理性生态农民"和建设农村生态伦理文化是其最终目标。只有明确了这些特点和目标才能真正提高目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扶桑农事     
黄波 《中国农村》2007,(9):26-27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和日本的农民一样勤劳、一样能够吃苦。而我们的农民却普遍贫穷、日本农民却普遍富裕呢?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在培养新型农民过程中,如何确保留住人才即培养的有效性是最关键性问题。在界定新型农民内涵的基础上,对于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解决新型农民的来源、培养有效性、培养方式等问题,通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媒体多方共同努力,实现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培养。文章从分析新农民培养的意义、新农民培养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农民培养的思路:即通过加强基础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农民主体性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应该具体做到:加大农村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带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尚,提高新型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新型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体现在农民经营能力落后、思想道德水平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等多个方面。培养新型农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清代湖南农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粮食总产量和单位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清代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耕地规模虽不断缩小,却能支撑巨大的人口生存;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拓宽了农民的生存途径。但是,总体来说,湖南农业发展受到诸如人口过剩、人们的生活习惯、农作物品种单一等问题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灾农村地区农民现状的调查情况,根据科学方法观,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了三条可行的对策:一、改善农民生存现状,是培养新型农民"以人为本"的体现。二、构建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机制,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三、农村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黑死病后的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英国经历了一场明显的长期农业危机:人口锐减,增长停滞不前;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升反降;土地退化,耕地面积缩减;农产品价格下降.虽封建领主的剥削量有明显的减少,但封建国家却加重了对农民的赋税.在瘟疫的频繁打击下,农民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动力日渐消失.此外,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天灾人祸频频发生,饥荒、瘟疫和战争等突发事件,使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条件雪上加霜.总的看来,这一时期英国农民的生活虽没有恶化,但长期不见好转,依然贫困.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培养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模型,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效益实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培养需求对培养效益的影响最大,同时与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培养组织在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实用性方面达不到农民要求。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改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通渭县华家岭乡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的方法对该地区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农民生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种植业收入等,土地整治实施通过改变农作物产量、种植业收入,从而达到增收的效益。(2)土地整治实施在农户人均收入、人均种植业收入、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的净增效益。(3)整治村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净增效益影响显著,即土地整治实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方,更有利于帮助农民取得更好的增收效益。在通渭贫困片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能够有效地达到农民增收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培养的实质在于通过制度和立法扩大农民的选择权利、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保障农民的权益。通过对选择权利和可行能力的界定,市场经济中新型农民基本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具有自主选择权利和可行能力的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旨在为政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是有效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具体来说是充分利用组织资源,推进组织学习,提高农民技能,增强农民组织意识,实现新型农民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的培养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组织为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案例,总结其带动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