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形态思想在物化和总体性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推进.文章从出场语境、物化与异化的异同和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对卢卡奇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接近对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思想本身,发掘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凡 《社会科学家》2003,(2):137-141
物化是卢卡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卢卡奇思想的马克思转向;而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思想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借助这一核心概念,卢卡奇走出了早年的“异化观”。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说在卢卡奇那里有两个“混同”:即物化和对象化的混同,物化和异化的混同,而应该看到卢卡奇物化概念和他早年异化概念在内蕴上的巨大差异。只有对物化作出的合理诠释,我们才能理解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他的直接理论先驱的反叛,又在何种意义上转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李佩环 《理论界》2007,(11):124-126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异化”是一个很不清晰的术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物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异化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明显不同,其分水岭正在于对物化与异化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4.
“物化”或“异化”理论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中心论题,是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共同热点。促使这种局面出现的契机是,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和十年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式出版。作为当代哲学史上第一本系统地论及“物化”或“异化”的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异化”理论,将“物化”(在卢卡奇那里,物化=异化)首次当作哲学的一个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理论追溯,阐述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内在联系,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出合理化、异化与社会发展的逻辑辨证关系,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和谐的社会就是对合理化与异化不断扬弃的社会,探讨了其对当前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用“商品拜物教”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异化,卢卡奇以其天才般的理论触感表达对“物化”现象及物化问题的关注,旨在展开对物化的现代性批判,表达了深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这一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价值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结合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化的生活状况,再读卢卡奇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理论,更能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力量.在此旨在探析卢卡奇物化现代性批判的思想逻辑,表达其整体理论建构的基本理解,以求教于学界并表达对这位思想家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郭丽双 《兰州学刊》2006,1(2):18-20
异化问题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根本问题。本文以异化的根源为线索,分析了马克思和卢卡奇对该问题的追问。马克思主要从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物质生产说明异化,认为强制性的固定化分工是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私有制使其实现并加深。卢卡奇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普遍的商品化是物化产生的原因,它已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中。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物化与物化意识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性批判与主体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纲领性结论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问题.可见,物化和物化意识是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总体性批判和主体重建问题则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最后,对阶级意识和意识革命的强调则是卢卡奇为其意识形态理论所设计的结论性纲领.  相似文献   

10.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物化与物化意识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性批判与主体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纲领性结论;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问题。可见,物化和物化意识是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总体性批判和主体重建问题则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最后,对阶级意识和意识革命的强调则是卢卡奇为其意识形态理论所设计的结论性纲领。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关心的问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到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时均致力于对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一点在葛兰西主张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哈贝马斯提倡的"商谈伦理"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文章拟对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3.
王凤仙 《齐鲁学刊》2012,(5):141-144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发达社会为参照,马尔库塞描绘了“富裕社会”的虚假美景,列举了其构成要素的非和谐症状,指出“富裕社会”呈现“病态”的根源在于科技的异化。“富裕社会”批判理论揭示的西方社会“病理”性特征,对我们预防技术理性的潜在的危险,消除“和谐社会”创建中出现的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将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儒家对《诗三百》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种文学接受的“异化”现象所以出现,从具体的历史语境来看,是由于汉儒普遍遵循一种先在的接受策略——这就是政治教化的接受取向,“美”、“刺”的理解模式和“比”、“兴”的释义方法。对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进行透视,有助于从技术的层面上把握汉儒造成文学接受全面异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卢卡奇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展开对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即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解决形而上学所造成的理论困境,从而使其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8.
杨守森 《河北学刊》2006,26(2):139-144
本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体框架,凸显极左思潮印记的《艳阳天》,其客观内容与浩然的创作初衷并不完全一致。因得力于作者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了解,小说中实际隐含着人性异化、宗法意识、极左思潮、诗意情怀之类超越了政治背景的深层内涵。至今,这部小说之所以仍能得到许多读者的推崇与喜爱,或许正是与这些深层内涵有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通过人的异化、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三个角度的分析,马克思得出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社会异化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而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技术异化虽然有了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社会异化则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上.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并为思考探索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