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凡 《社会科学家》2003,(2):137-141
物化是卢卡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卢卡奇思想的马克思转向;而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思想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借助这一核心概念,卢卡奇走出了早年的“异化观”。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说在卢卡奇那里有两个“混同”:即物化和对象化的混同,物化和异化的混同,而应该看到卢卡奇物化概念和他早年异化概念在内蕴上的巨大差异。只有对物化作出的合理诠释,我们才能理解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他的直接理论先驱的反叛,又在何种意义上转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带有明显的黑格尔逻辑的烙印和韦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迹,这使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是经典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端"。尽管如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以物化为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希冀通过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克服片面性的物化意识,重拾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恢复人的真实关系;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明显大于其理论局限,其在对人类解放思想的探索上既继承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4.
周一明 《理论界》2012,(7):117-118
本文主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初浅的阐述,首先谈到了卢卡奇的生平,然后谈到了他的物化概念的形成、主要见解,最后谈到了他的物化意识的形成和物化意识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其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惊人的相似。物化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一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无产阶级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意识,认识到自己与资本的关系,获得“总体性意识”,物化现象自然也就克服了,仅仅把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归结为认识问题具有重大缺陷。但他对物化现象、物化意识的揭露和批评,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他的思想对当时及后来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他的物化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物化的内涵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物化意识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并对卢卡奇提出的克服物化意识的主体性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从早期的《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青年黑格尔》,到晚期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著作,构成了卢卡奇一生的探索之路。这一探索之路以“物化”概念(群)为核心线索,通过对资本主义主导的所谓现代性的反思与揭示,铺陈了卢卡奇物化逻辑的萌芽、确立、演变的历程。在此嬗变过程中,卢卡奇不仅历经了个人思想发展史上的从走向马克思、作为马克思学徒期的“徘徊”、“直面”马克思,到实施其所认为的“马克思式救赎”,而且也因此为其身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贡献了一个迄今依然十分具有活力和争议性的范畴——“物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由异化、外化、客体化和物象化等组成的概念群。  相似文献   

8.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9.
唐鸿 《理论界》2011,(4):109-11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卢卡奇早期社会历史观受到了其理论先知黑格尔的深刻影响,在主体观、总体观、物化理论等层面蕴涵着明显的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源。其社会历史观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根源,拯救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局囿于黑格尔的认识逻辑,亦附带着不可抹掉的思辨哲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从马克思后期经济学著作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解读出了物化批判,并且拓展了对意识的物化批判.但由于思想来源的复杂性,既有对马克思的本真精神的追求,也有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浓厚的气息,还受到韦伯、西美尔等的影响,他在解读马克思时忽略了其拜物教批判理论中的生产关系线索,而关注了生产力批判,最后在总体性的同一的主客体辩证法逻辑下,只能走上借助于无产阶级意识觉醒,依靠主体热情来实现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青年卢卡奇哲学思想中蕴涵丰富的主体性文化精神特征。该思想的致思理路及其主体性文化精神意蕴,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而言,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主体性文化精神是引领农村工业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纲领,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的已太多,从无到有,再到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而全面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又该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历史可能步履蹒跚,但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两个必然”是永放光芒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异化问题讨论和“以人为本”思想的逻辑关联做了分析。文章认为必须站在实践的、发展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不断地解答历史提出的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苏联时代在哲学理论上无视人的发展的一个典型,法共哲学家阿尔杜塞把《资本论》断为反对人道主义体系,是错的;匈牙利共产党哲学家卢卡契在抽象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两极间摇摆,不足为训。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周扬等人倡言人道主义,胡乔木和黄楠森等人从历史观上否定人道主义,形成两派。黄至今不理解“两个历史过程”理论对“以人为本”的必然呼唤,对“以人为本”持续质疑,在理论上失误多多。作为数十年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著名学者,薛德震目前对黄的批评,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荷包"工艺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旭光 《阴山学刊》2004,17(6):46-48
荷包是民间刺绣工艺品,它是实用的艺术,也是爱情的信物.荷包工艺的题材内容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的抒情手法是以图象为媒体,但又和古代民歌中的比兴寓意修辞方法一脉相承.它与民间剪纸艺术是孪生姊妹,民间荷包工艺集中体现着民间美术的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通过人的异化、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三个角度的分析,马克思得出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社会异化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而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技术异化虽然有了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社会异化则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上.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并为思考探索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人类物质丰富,但没有给人带来健康的精神生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样的现状,需要把马克思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异化理论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甲辰 《兰州学刊》2007,(3):182-185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入出"说,强调鉴赏者既要入境入情,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入"与"出"的统一是鉴赏者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心与外物的统一,也是鉴赏者与作品之间"合"与"分"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本质上看就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