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情绪智力辨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肖静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2):133-140
“情绪智力”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的新突破;它弥补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否定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智力评估的绝对权威。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情绪智力是右脑的非逻辑智慧。这一认识提示我们,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互补性是揭示成功奥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要明确情绪智力的定义和范畴 ,首先要明确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之间的关系。对情绪智力的研究 ,在注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情绪智力的本土化是我国本土化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因为其起步较晚且意义重大 ,更主要是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以前对非认知因素已有了大量的研究。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出现了几种重要的情绪智力理论 :Salovey和Mayer的理论、Goleman的理论 ,Bar on的理论等。Salovey和Mayer的理论属于心理能力模型 ,Goleman和Bar on的理论属于综合模型。与此同时 ,发展了几种测量情绪智力的工具 :EQ i,MEIS ,ECI 36 0 ,WPQei等。它们又可以分为心理能力任务和自我报告两种测量方式。我们则提出了包括 5个主因素 18个次因素的情绪智力因素结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情绪智力处于重要发展阶段。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情绪智力九要素结构量表等方法对200名大一学生的情绪智力特征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总体上,大一学生情绪智力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内部结构上,大一学生情绪认知水平优于情绪调节水平,情绪调节水平优于情绪表达水平;大一学生的情绪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5.
章银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0,(4)
本文运用湖南医学院修订的 Wechsler 成人智力量表,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田径运动员(健将级)进行智商和智力因素的测定和分析,揭示我国优秀女子田径运动员的智力和智力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北方民族大学500名本科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及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随着年龄增长情绪智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内部各因素发展不平衡,其中,情绪适应力最强,依次是情绪觉知力、情绪表现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评价力;民族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情绪评价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艺术娄学生高于文科类学生;民族院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觉知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大一年级及大三年级学生;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各个年龄组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22岁年龄普遍高于其他年龄.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0年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一词后,国内外学者对于“情绪智力”渐渐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销售人员所处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大,针对其情绪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为准确把握销售人员情绪智力的影响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就显得非常宝贵. 相似文献
8.
丁立平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4-55,126
“EQ”热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心理科学的强烈需求,在此“热”过程中较充分反映出学术界的“浮躁”之气,论文集中针砭这种学术浮躁之风,指出在引进国外先进成果过程中绝不可人云亦云,应结合中国国情予以科学引进和创造性地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只有走本土化之路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杜淅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7):44-45
文章简述了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智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应用情绪智力理论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情绪智力的研究成果逐渐辐射到包括高校人才培养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情绪智力理论打破了认知智力一统教育天下的局面,迫使高校教育作出适当的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模式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异同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45-50
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其共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责任主体、收支模式、管理体制、筹资形式、保障水平等方面,其共性主要表现在共同的价值目标——保障积极人权、共同的保障方式——社会互助、国家都是责任主体等方面。社会保障法的共性源于社会背景的共性——工业化和人性的共性——社会理性,社会保障法的差异源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搜寻品假冒伪劣是指消费者主动选择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其形成原因是这类假冒伪劣产品相对于“正品”的巨大价格优势。它虽然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有利 ,但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会妨碍产品质量的提高乃至造成市场上产品整体质量的降低 ,从而也损害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