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疫情的常态化使得我们无法回到前疫情世界,这意味着一种与病毒共存的"世界性"基础的颠覆以及被疫情改变的伦常日用.后疫情世界的"非伦理性"到"伦理性"世界的思想重构,即规范秩序的重构,成为紧迫的学术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下的重构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从伦理世界的规范性依据来看,规范秩序是"伦理性"规范,重构是建基于"伦理性的东西"即对于特定共同体来说的"具体的现实"之上;其二,从伦理世界的"国家-社会"结构来看,世界秩序是"规范性"的,秩序重构一方面是要把政治国家层面的信任(伦理性东西)上升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战略,另一方面要走出市民社会(个人原子状态)重建社会"资本-技术"治理的公正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是传统理性伦理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内部伦理价值危机和外部伦理秩序危机.因此需要从内外两个向度合力而为,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一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进行内部伦理价值重构.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结构层次与序列安排的细化探索,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公民道德教育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伦理国家建设来进行外部伦理秩序的重构.为此,需要进行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公民个体尊严与主体自治权利制度建设、国家公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道德、法治和民生福利有机统一、彼此联结的外部伦理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哈耶克的秩序分类原理为基础,认为社会伦理秩序既包括传统的自生自发性伦理秩序也包括建构性的伦理秩序。所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伦理失序的原因有两点传统伦理体系的瓦解造成了自生自发性伦理秩序的破坏,使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生存失去了底版;建构的伦理秩序滞后,使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转型未能完成。所以,伦理秩序处于絮乱状态,社会出现伦理失序。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牵动着人们价值观与伦理秩序的嬗变与转型。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获得具普遍性和原则性的制度伦理的支持。其所提供的伦理效力为变迁社会提供了新的伦理价值支持系统和秩序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认为,伦理秩序的合理性根据在于作为伦理实体的"善",伦理秩序只有体现"善"才是合理的;伦理秩序的实质内容是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在横向上表现为现实社会结构中的伦理关系客观性、必然性及其展开,在纵向上表现为伦理实体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三个环节上的有序的辩证发展;意志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本质,而且是伦理秩序的基本价值诉求,作为整体的伦理秩序是自由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一直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其思想学说,但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即重建与规范一种社会政治等级秩序,重构儒家一以贯之的一种"修、齐、治、平"的政治价值理念,重塑一种以"天"道"理"为最高本体的、形而上学化了的政治伦理的宇宙观与哲学观;并通过人类世世相继的文化精神的超验性传承,将这种政治秩序、价值理念、政治伦理与哲学观念代代持续下去.他们试图重构以纲常伦理为超验形而上本体("天"道"理"),同时又以这种天赋合法的超验道德理性来指导人伦日用、进行封建社会有效控制与整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来、人们的伦理思想发生了种种变化,重构与社会转型时期相适应的伦理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已时不我待,从新的立意角度对伦理现的重构作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以期作用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利益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正视社会基础秩序缺失的时代症结,依据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内在的二元关系,从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实情出发,寻求重构社会基础秩序的内在切入点与立足点,找到社会基础秩序当代重构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归宿点,从而实现现代国家建构中社会基础秩序的当代重构,不仅是解决利益博弈语境下社会基础秩序缺失时代症结的方式,而且是现代国家建构得以实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伦理冲突与适应--以彝族的现代化嬗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彝族的现代化嬗变为例,试图说明少数民族在跨文化交往中,其传统伦理遭遇的冲突,以及从原则与途径上如何去消解冲突,而最终导致其伦理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家庭血缘关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普遍的社会关系 ,是人类伦理道德产生的始基。家庭关系的原初性、普遍性和恒久性 ,决定了家庭伦理在社会伦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而家庭关系及其伦理的人情味 ,则决定了家庭伦理对社会伦理的巨大感染作用。家庭的这种特殊伦理道德功能具体表现在 :家庭伦理是家庭成员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 ;家庭伦理在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家庭伦理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奠基功能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在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具有社会伦理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权利意识的确立是重构现代中国诚信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制度伦理是以德治国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伦理兼具制度与伦理的特性,这使得制度伦理能够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为走出伦理困境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取代个体伦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以德治国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矛盾凸显。社会利益失衡主要导源于竞争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伦理规范也不能从根本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协调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必须确立以平等竞争、扶助弱者、合理消费为核心原则的伦理规范,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德福背离是社会不公正的突出表现。社会公正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基础,行政伦理建设要树立GDP与GNH协调统一的发展理念,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促进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完善和贯彻德才兼备的用人体制,坚持制度伦理建设与德性伦理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分配具有其独特的伦理意蕴,以公平与和谐的追求为伦理价值,以仁爱与责任为伦理基础,以道德的培育和制度的完善为伦理保障,使社会的收入分配,在市场调节和政府主导之外,通过社会力量的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慈善捐助形式,实现社会资源和财富的逆向转移,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别、促进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生成都有其源和原两个方面的成因."源"即渊源、资源,指历史地形成的传统伦理文化,也包括外来的西方伦理文化影响.原即本原、根基,指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状况及其变革.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也同样遵循这一"原源之辨"的基本规律."原"要求人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源",即正确理解传统,分析传统,扬弃传统,使现代家庭伦理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傣族传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以调节人们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系统,发展了一套较为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系统.傣族伦理传统教育展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当代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器官移植的伦理研究是器官移植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生命伦理观念交叉的产物。器官移植伦理研究以器官移植的理性问题为其研究对象,以生命伦理学利益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为理论依据,从人类发展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器官移植进行理性思考,从哲学的高度,考察器官移植的道德价值;从社会公平与正义出发,讨论人体器官这种稀有资源的收集、分配问题;探讨器官移植实施过程中社会、医疗组织、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等。器官移植伦理研究既客观反映社会对器官移植技术使用进行控制的要求,又为这门新的医学技术的发展清除伦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