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宗教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发展阶段的介入具有历时性特点.从欧洲文学的原始时代、古希腊时期、中世纪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都可看到宗教的影子.宗教的介入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俄国东正教信仰危机加剧,社会思想趋于激进化。一方面,转向天主教、重新解释东正教或主张无神论,都是与否定俄国现实、追求新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即便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中,也仍包含着潜在的宗教因素。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分裂精神源自俄国东正教分裂教派的传统,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积淀于俄罗斯民族心灵中的宗教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19世纪最出色的文坛巨匠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自身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对文学产生着影响的同时,文学也对宗教教义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因为宗教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宗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性格特征,而托尔斯泰对宗教情有独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宗教思想,或者借助于宗教教义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从宗教思想、文学形象、爱情观以及托尔斯泰主义几个方面对他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作为一种流行病在19世纪初被视为天才所得的高雅疾病。这一观念的形成,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浪漫主义文学有关;浪漫主义文学美化了结核病人,刺激了结核病的浪漫想象,结核病给作家带来了创作灵感。这种互动效应在浪漫主义诗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19世纪初的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英国的济慈、雪莱都曾罹患肺结核,他们的人生被结核病所改变,并由此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诺瓦利斯被称为"蓝花诗人",未婚妻的死使他走向内心和宗教感悟,歌颂黑夜和死亡,崇尚宗教对人的救赎;济慈被视为因肺结核而过早陨落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唯美多情,清新自然,颂扬真善美和爱情;雪莱在患病后,诗风有所转变,既有忧郁的情感同时又有自由不羁的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汉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南下官员及文人的参与和创造下,新马地区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文学为范式的华文旧体文学.中国传统文学也由此对新马华文旧体文学的体裁形式、文学精神及文学观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体现在新马华文旧体文学对中国传统诗歌、小说、散文体裁形式的沿袭、模仿和借鉴,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学“文以载道”和“诗言志”观念影响下其所承载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揭露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教会与封建王权勾结,对宗教教义刻意歪曲,借"宗教"力量打击进步人士的罪行,探讨雨果反教会、反宗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在小说《大闪蝶·尤金尼亚》中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国教信仰体系对各阶层知识分子智识发展和自我界定的压制和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僵化的宗教教义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引发了他们的信仰危机,将他们推向精神和事业的伦理选择困境;另一方面是神学家们以博爱之名美化了权力阶层的统治,掩盖了维多利亚盛世下贵族自身的堕落和罪恶。拜厄特借信仰书写强调宗教信仰冲突与反思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是灾难,而是一个以知识探索的开放世界取代神学封闭世界的重大机遇。从知识分子信仰危机的视角研究这部小说有助于研究拜厄特的宗教观、政治观及文学创作观,也是了解19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李斯特是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诗歌、美术、宗教思想完美结合,新奇而独特的手法,以及高难度的演奏技术,都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个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圣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构成了"小人物"灰色人生的三棱镜。俄罗斯文学是沉重的,俄罗斯精神是宗教性的。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基础上,将"小人物"深层意识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合二为一,寄希望于上帝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小人物"的内心剖析拓展为多声部的"复调",突出了"小人物"灵魂中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人格,寻求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自我救赎;契诃夫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性发出质疑和反思后,将20世纪的现代意识注入到"小人物"内心精神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文化特质是语言的深层底蕴 ,由此可清晰地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制约关系 ,使我们更深切地体验和掌握语言。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含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表现在民族精神、物质标志、俄语发生史、语言事实和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认识俄语的这些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俄罗斯精神、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小说宗教情结的文学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人们出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了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文章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宗教写作企图返回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用信仰填充生存虚无的梦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精神拯救的无极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包含着一种世俗的智慧.他的这种精神因现实(即实际生活)的要求、宗教的影响而产生,又因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支持而得以发展,因此成为主导美国的思想潮流之一.他对作用于现世的实用精神的肯定对后世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宁夏回族作家的写作建构了一个深具清洁精神的审美意象世界。具体而言,回族作家对意象的营构集中在自然意象、宗教建筑意象和动物意象三个层面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意象选取,折射出回族作家在伊斯兰宗教文化浸润下对生命、信仰和人格的礼赞。回族文学对清洁意象的衷情书写,不仅揭示出回族文学与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谐顺关系,同时也拓宽了回族文学的言说价值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海子并非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超验的、宗教的世界中,远离尘世。海子的诗风深受梵高的画风影响,崇尚纯粹的艺术,用生命的代价换得艺术的纯真,把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期盼作为艺术旨趣的诉求。海子是一位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虽然,他不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海子的宗教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尽情的体现。在生死观问题上,海子迷恋上了藏传佛教有关人的生死轮回学说。诗人凭着满腔的宗教精神去企盼着拯救人类精神的祈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宗教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的主将之一 ,他从自己具体的生存环境开始了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 ,并以自身的艰难跋涉 ,辉映着时代精神的个性解放。同时他的追圣意识与求适意识 ,对于了解晚明社会的士人精神状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