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
麦克斯·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的重要性至多被消极地看作是马克思摆脱费尔巴哈影响的中介或跳板。然而,借助于对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两封关于施蒂纳的书信的解读,可以看出施蒂纳利己主义的巨大迷惑性,同时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极为重视对施蒂纳的批判,这种重视主要不是表现在理论方面,而是表现在社会实践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哲学家,尼采反哲学。然而在《悲剧的诞生》这一高扬艺术贬抑哲人的书中,尼采却又对俄狄浦斯这个极具哲学气质的悲剧人物表现出特别的欣赏和留恋。俄狄浦斯对智慧的爱帮助他登上王者的宝座,同时又把他推向悲剧的深渊,他的悲剧就是哲学家的悲剧。这既说明颠覆悲剧的哲学家不可能真正置身于悲剧之外,又暗示哲学家通过他对智慧的爱成就了新的悲剧。哲学家不能遏止自己的求真意志,这一意志同样会把他引向永恒轮回。尼采的悖谬在于,他鼓吹的"非哲学的"生存仍将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得到实现;他像悲剧英雄一样兼具酒神和日神双重性格。藉对俄狄浦斯的认同,尼采把自己投身为他所心仪的希腊悲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诠释一直是当代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无论对于我们理解尼采的哲学,还是对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哲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解读的基本论点和思路,然后揭示出尼采哲学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所起的作用,并由此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返回到尼采哲学自身,就此澄清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曲解和误解之处.最后,本文尝试对两位哲学家的共同哲学关怀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尼采在哲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对这样一位哲学家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海登·怀特作为历史哲学家,他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本文就怀特在他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一书中尼采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权利意志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被誉为发疯的太阳,这不仅是因为他生命的五分之一是在疯人院度过的,更因为他的哲学的疯狂性。在哲学界尼采哲学的“疯狂”几乎无人能比.探讨尼采疯狂哲学产生的根源、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人产生的疯狂影响,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尼采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意义上,尼采不是一个严格的哲学家,因为他不去追求体系的完满性。他给他的学说打上极端的个人主观色彩和激情的标志,别的哲学家小心翼翼地避免或掩饰这一点,而尼采则张扬它,且引以为自豪。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悲剧哲学”,他自己则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确实,透过尼采的哲学语言,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动,那是酒神式的哲学激情在向我们的心灵讲话,它大胆、率直、甚至狂妄,迥然不同于那些四平八稳的学院讲章。然而,只要你肯抛弃偏狭的定见认真地倾听,你就会发现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一位值得认真对待的严肃的思想家,他的“悲剧哲学”即使在今天也是富有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是密不可分的,他不仅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和生命哲学的启发,而且吸收了布伦塔诺、胡塞尔等人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特别是尼采的人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也在继承中加以批判和改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加深了对主体的研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的批判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生问题是尼采哲学孕育生长的源泉, 尼采学说是尼采的生命与生活的反映.尼采哲学也是尼采自我治疗的努力.从根本上说, 尼采哲学可以阐释为对真正的"父亲"的寻觅, "超人"就是对"父亲"寻觅的结果.尼采的神经症表征着人类文明的神经症.尼采对生命的肯定与强调是一种症候, 是他经常面临死亡威胁的心理反应形式, 这是尼采哲学的生理心理起源和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后,老舍与郁达夫同时被推举为常务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郁达夫为研究部主任。由于家庭不和等原因,致使郁达夫离开大陆去新加坡编辑《星洲日报》副刊。然而,他心中依然牵挂着"文协"。他不仅向海外热心地宣传"文协",充当文化使者,而且在南洋发动"募捐",为经济十分困难的"文协"筹款。当然,重庆的老舍和文友们也在时刻思念郁达夫。他们都为"文协"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郁达夫都强调日记写实的重要性 ,但在日记的内容和文体风格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鲁迅对国家和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大事在日记中不记或者仅隐隐提及 ,而郁达夫则详尽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鲁迅的日记简洁明快 ,郁达夫的日记优美抒情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自叙体小说"的创作。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意在通过对郁达夫与"私小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新马时期文论着重阐述关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学创作艺术性等问题的观点。他对文艺的本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社会性等的论述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其新马时期文艺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郁达夫认为,抗战时期任何文艺家都不可能置身于时代潮流之外,文艺创作要尊重文艺自身的规律,注重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并从创作主体、体裁与题材的选择以及艺术美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抗战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负责清理创造社出版部的郁达夫,成绩斐然,却仍被其他同人指责为“怠工”。原因就是早在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他同人们的价值趋向逐渐出现分歧,而对出版部工作重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坚持个性的郁达夫成了社团内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前期小说是以浪漫的、"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这种叙述方式,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作者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个性化特征,是特定时代客观环境及作家在创作中主动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