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代前期,闽粤移民冒籍赴台参加科举考试的现象相当普遍,台湾地方官员对此往往采取默许的态度,闽省官员和巡台御史曾对其进行查禁和清理,但成效不彰.科举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改善了台湾这一边陲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有的科举移民及其后裔还参与台湾的土地开发和文教设施建设,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地方文教事业中作出贡献.清代前期台湾的科举移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之间除了地缘、血缘的关系外,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及其生计策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为基础,提出脆弱性背景下,移民五大生计资本、民族文化传承及制度政策环境影响移民生计策略,移民的脆弱性感知对其生计策略有调节作用。对四川、云南两地移民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社会资本同质性强,民族语言、习俗保存较好,但生计资本总量不足,人力资本极其短缺,自然资本较搬迁前明显减少,务工收入成为其金融资本的主要来源,不同生计资本变化的组合导致不同的生计策略。应关注移民中的弱势群体与弱势生计资本,加强下一代移民职业教育,提供正规发展资金扶持,加强医疗保险救助,促进文化之美的少数民族可持续生计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代滇黔外来移民特点及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滇黔外来移民是导致两地社会剧变的关键因素,而比较研究两地的移民特点及其影响尚为目前学术界的盲区.本文从分析滇黔移民入迁的不同目的及任务入手,探讨由此产生的两地移民种类与分布差异、滇黔民族关系变化中的他留人和屯堡人现象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逊氏家族自湖广移民入川以来的二百余年间 ,人口发展因经济落后速度较为缓慢 ,年龄构成为过渡型人口 ,社会负担系数较高 ;行业、职业构成已由单一性趋向多样性 ,正在摆脱传统农业经济的约束 ,家庭规模缩小 ,家庭生命期延长 ,家族总人口数趋向递减。逊氏家族人口个案调查 ,视点新颖 ,运用实证性的方法 ,勾画出“湖广填四川”二百余年来四川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伊犁历代移民开发与世居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论述伊犁上下两千年间各民族移民开发史实.认为伊犁历代都是移民社会;移民类型复杂,主要以民族迁徙为主,表现出强烈的地缘政治性和政策性;伊犁移民的生存和发展,与祖国的强盛和稳定密不可分;伊犁13个世居民族的形成,都是近现代移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有关移民和移民社会问题 ,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以台湾移民社会为基点 ,与若干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 ,移民的定义、动因、类型、特点以及移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内外关系、转型等均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人口损失严重,引发了清前期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运动.客家作为移民骨干大量徙居四川,对四川人口增殖、经济恢复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清廷移民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清初积极鼓励"客民"入川,至雍正年间开始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再至乾隆中期,向四川大规模移民行动基本停止.清朝中后期,为了缓解由于移民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多地是采取防范措施与遣回原籍安置的方法,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了.  相似文献   

9.
清初通过清政府的鼓励政策 ,外省移民逐步大量地入川 ,四川成为移民省份和移民社会。移民对四川的各种社会构成的影响 ,通过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使得四川社会或经济生活得以恢复和繁荣。这是移民的贡献。本文即对此予以初探。  相似文献   

10.
略论清代台湾社会的失调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移民社会的失调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反”与“乱”,赌博成风 ,以及吸食鸦片的盛行等。但是 ,台湾移民社会同时又产生极强的自制力 ,这种自制力主要表现在祭祀圈的形成 ;建立社区的自治中心—庙宇 ;防御圈的建立。通过以上的社会控制 ,保障了台湾移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等级门第观念较严格,社会地位高低是宗族能否立足的重要凭证,因此,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是宗族赋予族众的使命。休宁金氏宗族传承千年,世代以忠孝显名。通过对《休宁金氏族谱》进行研究可知,金氏宗族构建社会地位的方式主要有进行宗族管理、获得社会认同和官府认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礼记》等儒家礼学典籍,记录创制了中国礼教文化。旧时女性在娘家与婆家,人生两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礼学内容的教化,承受了沉重的人性压抑;但也派生出维护封建家庭稳定、教育子女成功的正面作用。礼学教化培养出的婆母,为维护家族利益而维护礼教和宗法,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稳定。礼教的设定意在对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异姓为后现象为两晋律令所禁.这一现象在上层士族中绝少发生,却比较多地出现于社会中下层.异姓为后现象在晋代民间的兴盛,是宗族宗法伦理急剧弱化、宗族救济族员功能丧失后无子之家所采取的自我保障的体制外诉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贵族附庸关系是近代法国社会上层的一种人际关系网,起着较大的政治作用,关系到家族成员的官职晋升、财产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封建等级制度,促使资产阶级贵族化,从而限制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家族”小说致力于由父权神话的谱系中去追究文化共时态下人的存在景况 ,从宗法文明的最深层的基因———血缘化情感和家族至上主义中探求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对“乱伦禁忌”的叙事关注中揭示家族文化沦变、历史衰变的趋势 ,并以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  相似文献   

17.
宗族是理解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理论模式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宗族的结构与功能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容,并提出宗族发达的“边陲社会论”和非对称的宗族分支结构等理论模型。这些宗族理论模型对我们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家族书院作为造福后人 ,维系家族长盛不衰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 ,自唐代出现以来 ,即受到中国士人的特别重视 ,遍布全国各地 ,形成三种类型 ,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服务并满足于各地各类家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要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仪陇客家是四川省第二大客家人聚居地,保留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丁氏庄园是仪陇客家民居的杰出代表,有"客家民俗博物馆"之称。它是一座具有客家与四川传统双重文化内涵的大型古建筑,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和四川传统民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对仪陇客家民居——丁氏庄园的专题研究性论文、著作还没有,这与该庄园的重要价值十分不称。论述其传统的建房理念、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