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4-59
身临现代性境遇,晚清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二是中国文化是否具备现代性因子,三是中国文化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作为近现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保守主义倾力呵护和精心培育中国文化之生命,重新挺立起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今天,我们必须在现代性境遇中,认真审视这一文化景观及其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92-96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3.
肖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87-88
新保守主义是当今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现代性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告别传统进入现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状态和特性。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较之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新保守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认清其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影响,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卢霄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传承,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其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而有必要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由来及其主要主张进行归纳,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构成中国法治主义叙事基础的现代性理论,受到了来自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本文梳理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的理论诉求与认知价值;归纳了后现代法学的理论与旨趣,认为后现代法学的意义在于摧毁了事实、价值、制度、进步、本质、权威、主流的绝对性神话;描述了当下中国法治主义话语与制度建构基础的不确定性与前途的可选择性,及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间徘徊的内在焦虑与无可逃遁的艰难抉策,并相信后现代法学有助于中国法治主义运动在科学主义、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定位和有效生长。 相似文献
6.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虽为三个鼎立的价值系统,但均属“现代”思潮,三者在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转型、要不要接纳现代性的认知上是共同的,在体现现代性的“当下性”、“世界性”、“个体性”与“世俗性”等四个重要向度上不难体会其共性;但三者对现代化道路的追寻、对现代性诉求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示为“保守的现代性诉求——儒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温和的现代性诉求——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激进的现代性诉求——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等三种不同类型;还可从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坐标上分析三大思潮现代性诉求的区隔,文化保守主义是以“前现代”的美好凸现“现代”的弊端,激进主义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思路可视为现代性的创新、也可视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黄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1-35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其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传承.本文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来展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精神来源是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救民的内在精神,其本质是在传统精神关照下的文化创新和探索活动,但由于其理论的种种不足,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不足使得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能否成功跨过这道道障碍是文化保守主义存在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现实社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和精神上给了后人很大的反思,至少可以是文化发展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张炜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叙事体现出鲜明的反现代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弃、拒斥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持守,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现代知识分子和工商业人士现代文明败德的透视和开掘,而且,他还伫立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探求现代人性的救赎之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李翔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4):24-34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到注重"立"之转变的整体自觉,其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主要有: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它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它体现了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马慧娜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3-59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在 2 0世纪 ,长期对立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者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同时 ,发生了位移 ,即各自吸收对方的基本主张作为自己的基本主张。形式上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政治思想史上的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趋同。因为西方价值体系中固有的深刻矛盾决定了二者存在无法消除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是刺激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原因。在醒狮派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醒狮派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醒狮派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醒狮派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这种复杂心态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3.
邓丽香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7-23
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广泛、深刻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文章集中论述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痛心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情状,以忧患的情感重申文化保守的真义——它来自我们对本身生命所依据的文化本源及其价值的深度自觉,并破斥了跟随时势而起的进步假象。唐君毅的文化保守立场,引来不少批评及反驳,文章对此逐一检讨,阐明唐君毅的主张:道德理性可统摄、补充西方自由和平等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朴忠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43-67
城乡差异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在认同形成方面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差异。城乡之间清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断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显著的现代现象,认真研究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城乡差异的社会结构特征,这对理解当今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和政治经济有重要意义。文章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城乡关系和认同形成方面的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促进对改革时代不断变化的权力和意义领域中城乡差异的重新配置及其文化和政治经济含义的学术关怀。 相似文献
15.
董德福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63-66
20世纪 90年代 ,保守主义成为中国知识界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但保守主义究竟何所指 ,各人的理解并不统一。与柏克的西方现代保守主义不同 ,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尊崇权威和秩序 ,批判现代性 ,反对激进革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峰对峙 ,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的基本主题 ,任何全盘肯定或轻薄乃至敌视保守主义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应提倡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态度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春如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1):24-28
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意识形态之争和发展生产力中心论。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以人为本”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新的理念支撑。它的精神实质就在于以发展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12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它放弃激进的社会 /政治批判话语 ,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反省现代性 ,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 ,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可能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美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30-42
通过对温州农村乡村经济在私有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复兴,以及当地传统社团组织、民间宗教、传统习俗、仪式和节日庆典的复兴和重建进行研究,文章以所谓“传统”的命运以及人类学知识和国家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出发点,研究了国家话语和地方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性孕育出了与其自身对抗的力量。在温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力量得到了增强,经济的私有化更多地促进了当地人对重建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和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及其后果特征有三:首先朝代更替的历史为一种线性的历史进化论所代替;其次,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以西方为衡量标准——西方被认为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第三,在对传统的态度上,中国比西方表现出更为激进的行动,导致传统链条的断裂,中国年轻一代失去社会记忆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已被深深地陷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反思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他认为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在现代性生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在现代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一个狭隘的对资本主义进行功能主义批判的制度分析论者,而是一个辩证的批判者。在当前中国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