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在对近年来学术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析学术界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相关研究,其目的是强调国家治理要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并以此为视角去思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2.
常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68-77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除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法政制度构造方面的"大一统"设计、思想源流方面"天下"观与"华夷之辨"之间的张力也是重要原因。在古典中国政治哲学的"天下体系"构想中,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均为天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华夷之辨实际上具有相对性。天下体系中对统治者唯一性的强调、对"中"意识的强调,使得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出身的政治精英,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视割据为乱象、视统一为正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举措来巩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历代朝廷政府对新疆所进行整硕治理,对历史上的皇帝对新疆的统一所做出的贡献作了说明,认为新疆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童自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44-47
中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巩固和发展 ,既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又以共同的优秀文化为纽带 ;既有为共同利益在长期斗争中熔铸成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保障 ,又有建国以来各民族在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感召下进一步强化的亲和力为屏障 相似文献
5.
邓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65-73+183-184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清朝中前期,随着大一统的推进,甘肃地区逐步从清朝疆域的边缘过渡为疆域的腹地且为边缘直省,成为链接内地与西北藩部的地理枢纽,在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地位日益重要。综观整个清代,甘肃地区从军事力量、后勤保障、民族融合、互市贸易等多个维度支撑着清朝疆域的统合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反映了清代疆域治理中的直省“角色”,即清朝以甘肃等边缘直省为地理支点,以广大直省腹地为经济依托,才得以实现大一统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本文指清初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期。国家统一,加上交通事业的发达以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不少汉族人口迁移到少数民族地区,也使很多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到汉族地区。这样,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17
当满洲八旗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后,清朝皇帝面对的是两个文化世界:满族的传统和被征服者的传统。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了解、掌握儒家文化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但这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理解为汉族文化的俘虏,因为在借鉴汉制的过程中,清朝皇帝对自己族群身份的政治重要性高度警觉,仍旧有意识地坚守着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35-240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时代。元代统治者为缓解民族矛盾,建立具有中华特质的民族共同体,在科举制度上下足了功夫:以经学、理学、举业"三合一"的科举内容重建国家精神;以举业、选官和教育"三合一"的选用体制培育国家精神;以"实学兴邦"的科举取向促进国家精神的社会践行。从考试内容、选用体制、测试取向等多方面,引导和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理解、内化和运用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树立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以此培育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和文化向心力,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前期(1644-1840年)重视国防建设,有较明确的国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天下一体"的国家意识,"制止分裂,加强统一"的主权意识,"民族融合,强边固防"的边防建设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证了清前期国家的安宁。 相似文献
11.
吴晓辉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1):9-13
清代官方的商业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商业人群和商业活动而制定的。其商人按照其经营方式划分,分为从事纯商业活动的商人(行商和坐商),包买商(既从事手工产品的生产又兼营商品的买卖),商人大地主及经营高利贷者三类。按照其经营性质划分,分为民商(一般商人);官商(经营食盐的商人)和洋商(行商)三类。此外还有漕运和海运两种商业形式。清初期政府实施的商业政策主要有“减免商税”;“控制牙行、埠头”;“打击粮贩投机”;“放开非商品性产品”;“放开漕运贸易”等政策。 相似文献
12.
陈其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36-40
嘉道年间著名学者龚自珍、魏源、何秋涛,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长期致力于研究边疆民族问题,对清代实现多民族统一局面进行及时的总结.他们的出色贡献是:强调清代在康雍乾以后,"中外一家,与前史迥异",应当大力加强中央与边疆的关系;论述国家统一带来边疆地区老死不知兵革,民户休息更始的新局面,谴责违反民族和好的错误论调和破坏行为;高度评价土尔扈特部历经一百多年曲折,最后回归祖国是"自生民以来未有之盛举",赞颂中华民族统一的巨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李兴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1):21-26
宗教是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宗教作为社会整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系统,又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能否和谐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解决宗教与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关系的最好路径就是推进宗教和谐的制度化。宗教和谐制度化的内涵为宗教内部和谐的制度化、宗教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制度化和宗教之间和谐的制度化这三个层面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白寿彝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问题的论述,突出体现在关于统一的过程、统一的概念,以及统一的主流等认识上。了解和掌握这些认识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进程是复杂的,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丰富的内涵;多民族统一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各个历史时期多民族发展进程是不相同的,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叔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8-3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16.
常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4):31-36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过程中,政党有着表达和整合的功能。功能发挥适度,则有利于国家建设。在那些成功的多民族国家,政党表现为两个特点:第一,对于政党自身而言,已开始逐渐对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予以承认,并将之纳入政党纲领;执政党更是需要成为包容性的政党,以巩固其执政地位。第二,政党之间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和政策方面表现出更为合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常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4-19
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国家,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全球化带来人口流动与迁移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情况更为复杂.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国家,必须面对如何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问题.多民族国家应该是既体现包容性又有凝聚力的国家.相关政治制度的设计、调整、变迁过程,与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密不可分.具体来讲,多民族国家应该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宪法,对少数民族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的界定;要有合理的国家结构安排,以协调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关系;要有配套的资源分配、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政策,以调和利益分歧;政治制度中要体现出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以处理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8.
陈茂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0-25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推广,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兴起,世界霸权体系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分裂的碎片化,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缘于异质文化的互斥、民族认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国家构建的滞后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于军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4-60
近代时期的烟台借助自然和区位优势,曾一度领风气之先,成为19世纪我国东部沿海的新兴城市之一。但烟台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市,在工业、城市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城市发展后劲不足,且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民国之后,随着青岛等周边港口城市的崛起,烟台商业呈现出停滞、衰落的局面。绝地求生的烟台商人随机应变、因地制宜,通过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学习、借鉴,迅速调整着力点,走上了发展工业,以民族工商业兴市,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建立商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商业精英加入了商会组织,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保障自身权益,推动行业经济发展。烟台商人通过这一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职能。同时,商人、商会也因各自在社会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烟台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首先,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创立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华夷同源共祖于黄帝的亲缘谱系,增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全面记述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以中央政权和汉民族历史为中心、兼包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历史于其中的中华民族全史,并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史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作了记述。最后,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普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华夷共同创造中国历史这样一种民族关系的主流,肯定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愈来愈密切、各民族间的血缘与文化不断相互汲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