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目前,众多现代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这一层面的理性认同已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庄子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的体认与接受中,鲁迅堪称楷模,他能真正以整个生命与理性融通庄子思想.在文化品格构建中,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精神始终会是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2.
因对阶级归属的刻意强调,中国现代少有对"知识分子"的整体性研究,处于意识形态主流的论者认识到知识分子群体的特殊性更属罕见。本文通过对冯雪峰两篇相关文章的分析表明,他早在1928年就认识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革命"时期所应有的某种特殊性,尽管他并未明言"特殊性"具体何在,但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就不可小视。本文将在详细分析其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关系密切。一方面,知识分子在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动剧烈,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也十分明显。在团结、争取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近现代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鲁迅选择的是"取今复古"的文化方案。他认识到文化的自我批判更新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复兴民族文化的前提,因此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固有血脉的延续。他所采取的这一文化方案因其有效性、独特性,为后继知识分子如何承担自己文化历史使命呈现出历久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19、20世纪之交,原本一直扮演着启蒙者角色的俄国知识分子,非但没有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培育出健康的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反而使自身被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抛进了尴尬境地.契诃夫面对知识分子的这种失职,在作品中展开了文化批判,指出知识分子已被庸俗生活腐蚀、陷入意识形态的痴迷和信仰匮乏的焦虑之中,被信仰危机所困扰.这一批判消解了百余年来俄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神话.契诃夫认为:知识分子只有积极参与“小事论”社会运动,重新建构新的文化理想,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家第三期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对儒学情有独钟,并在儒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维明教授指出,对儒学资源的汲取应有迫切性。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杜维明教授一直坚持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近一百年来儒学的发展是很辛苦、很曲折的。  相似文献   

8.
人格探察与幽默品格──钱钟书的幽默艺术舒象宝文化批判是现代小说作家创作的重要命题。钱钟书以哲人智者的学养渗沥其小说本文之中,以人格探察的方法剖视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从而在现代小说作家群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不仅如此,他还以幽默的生存哲学探讨人的生存境状的...  相似文献   

9.
杜维明是海外推动现代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一,其新儒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谋求“儒学创新”以实现“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二是促进“文明对话”以构建“文化中国”;三是实现“公众型知识分子”和“学院型知识分子”的双向互动以推动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文学家、编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在他的翻译文本中建构着自己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跨文化身份。无论是翻译的动机还是翻译的文本抑或翻译的过程,都彰显着林语堂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一跨文化身份的建构,促成林语堂做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走的是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以表意为特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就把汉字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 ,必须有持正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它具体体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面性、商品性、复制性、大众性等特征。立足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这种价值判断 ,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极性的文化 ,是体现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文化形式。这种观点影响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本文批判了认为中国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中国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发展主题中的凸显、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涌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现实境遇 ,昭示着当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依藉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的确立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当前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承继传统 ,广泛吸收 ,植根实践 ,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凸现出来,并使当代文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同时文化的传媒化趋向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媒介应树立独特的文化品格,建立主导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实践是当前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审视文化实践的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应从三个基本维度展开: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界定是我们确立文化实践范畴的出发点,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继承与创新、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我们理解文化实践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关系;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实践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时代涌现、新生的多元审美现象并未改写审美的非功利性、精神性品格。在大众文化时代,美学研究只有坚持审美的精神个性,并以一种充分自觉的学科意识乐于做艰苦、细致的实证、专题研究,美学才能以自身的独特方式助益于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琼瑶的《白狐》是狐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发展。小说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古代白狐文化信仰的祥瑞色彩、报恩主题和子嗣观念,而且客观的人狐分离的当代叙述视野,又为狐小说注入了诸多新质,显示出神奇迷离的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