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费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非生产消费需要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按其使用形式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其中,前者占的比重较大。本文所使用的消费基金概念,如果未作特别说明,一般是指个人消费基金。在1984年第四季度和1985年年初,面临工资改革之际,消费基金出现了“脉冲性”的增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采用控制投资信贷额和货币供应量的手段,难于有效控制基本建设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过速增长。必须采取配套措施,综合治理。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是经济模式的重新选择。在两种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难免会产生某些不协调,比如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所出现的基本建设基金和消费基金过速增长等现象,就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此,主张采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的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投资缺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经费指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费用以及社会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根据用途不同,教育经费可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教育经费管理包括教育经费来源、分配、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活动。一、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经费可以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教育经费管理尤为重要。但在当前教育经费管理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有了较…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除实行以工资、奖金等形式为主的按劳分配外,还有一部分消费品以集体福利的形式进行分配,后者是社会消费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以集体福利形式分配的社会消费基金是什么性质?如何在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这部分消费基金?对此,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消费基金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储蓄与积累     
储蓄能否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而用于建设投资?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的储蓄存款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产生,它是包括直接和间接积累在内的广义积累,完全可以用于流动资金贷款和中短期设备贷款。我国储蓄存款的构成,大致分为三种:近期生活待用款;准备二、三年后用款;家庭或个人生活节余或后备用款。前两种属于消费基金,不是直接积累,但通过信用的集中和  相似文献   

6.
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内在联系及其量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就财政收入的形式考察,可以分为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和基本折旧基金,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交纳的各种税金、国家企事业单位上交的其它收入。如果把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划分为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和纯收入三个部分,除了国营企业上交的基本折旧基金外,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特别是国民收入中的纯收入。这个事实说明,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是财政收入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如果把财政收入的使用即财政支出考虑进去,国家财政收入又通过财政支出分解成补偿基金(企业基本折旧基金)、消费基金(国家机关职工工资、抚恤和救济费、文教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和积累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增拨银行信贷资金、国家物资储备)。因此,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又反映着国民收入用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此外,我国在1980年对一部分省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行,使得地方在国家预算之外,有一部分财政收入。这种收入,也是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全部再生产理论的基础,就是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和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价值分成c、v、m的原理。这两大部类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各个社会形态的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不是协调,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是不是协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的比例关系,但它毕竟是属于分配方面的比例,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则属于生产方面的比例,从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角度来讲,从一定数量的积累、消费基金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物质保证才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大都根据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由国家扣除应上缴的税和利(行政费用与积累基金),然后企业留下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福利的发展基金与福利基金,最后剩余的部分以按劳分配的形式分配给职工,作为职工的消费基金。这就是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所分配到的收入,只是通过按劳分配形式而获得的消费基金。由此可见,全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如何确定积累率,我国经济学界从五十年代以来,在理论上做了反复探讨。但由于多年来受“左”的思想干扰,我们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并没有很好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致吃了不少苦头,因而现在很有必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研究这个课题。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两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基金数量的多少,同时也部分地取决于积累基金。这是因为:(1)积累基金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从事积累性劳动的劳动者的报酬;(2)非生产性积累中当年交付使用的项目,也会在实际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我们称之为自主劳动者),对消费品的占有有两种形式:即个体消费金与集体消费金。本文拟对制约集体消费金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每个自主劳动者所得集体消费金份量如何决定的诸问题做一考察。集体消费金来源于公共必要价值,即社会总产品价值(c v m)中的m这一部分。一般对公共必要价值做如下分割;第一,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第二,用来保证社会再生产免遭意外事故影响的后备基金;第三,用于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孤儿、因公牺牲的家属、退休人员等提供救济、补助、抚恤和退休金等费用的劳动者保险金;第四,用于必不可少的非生产劳动费用支出。弄清了以上公共必要价值的分割,就可以进一步分析集体消费金量是如何确定的。在国民收入v m的量已定、v和m的分割比例不变的条件下,社会储备金、保险金和社会消费金的量,就是限制积累金和集体消费金的量的因素。社会储备金的量,一般随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指人类劳动提供的物质资料产品和劳务的使用价值离开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过程,作为个人生活需要的对象,被消费者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行为过程。因此,经济学范畴中所考察的消费,无论是有形产品的消费,还是劳务消费,都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首先,经济学所考察的消费对象必须是人类劳动提供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等虽然也存在如何利用的问题,但并不属于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范围,同样,依  相似文献   

12.
居民生活水平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城乡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需求的满足程度。世界各国一般用居民的人均收入、能源消费、日用消费品拥有量和生活服务水平等生活福利指标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则主要利用收入和消费水平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居民收入水平不能反映其生活水平的高低。第一,居民收入不能完全用于生活。农民纯收入有一部分是用于生产性建设投资的,还有对家庭以外的赡养赠送支出。这些都不能用于家庭生活需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有一部分是用于赡养赠送支出的,购买股票也可视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投资。这些也不能用于家庭生活。第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非完全来自收入。我国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对城镇居民给予了大量补贴,涉及吃穿住用行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提高消费的效果问题。这里讲的消费指的是个人的消费(包括社会的消费在内),不包括生产的消费。个人的消费是利用消费品和消费性劳务来满足人们的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消费性劳务的创造(或生产——广义的生产)要消耗一定的消费资料。所以消费的效果问题也就是消费资料的利用效果问题。消费基金是用于消费的,它是由消费资料构成的,所以消费的效果问题同时也是消费基金的利用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消费基金膨胀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弊害,也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构成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的因素,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也没有交换,更没有消费。“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这一论点已经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如何对待消费这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  相似文献   

15.
确立积累消费的合理比例关系,加强消费基金的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几年来积累消费关系和消费基金的增长情况,虽然是合理因素占居主导地位,但问题也是突出严峻的.一是在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上还是主要从量的增减、静态平衡上判定消费基金的增长是非,而不是主要从发挥消费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出发.二是没有更多地摆脱旧体制下的单纯行政控制轨道,在建立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以问接控制为主和运用市场机制的消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社会政策学科创建于 1 9世纪后期。至 2 0世纪后期 ,由于它的研究范式无法回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增进人类福利的问题 ,学科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回应挑战的努力中 ,学科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向着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决策转变 ;从再分配与消费取向向着生产和社会投资进入再分配领域转变。一个原本属于非生产性的学科正在走向生产性 ,显示了这个学科正在经历研究范式的演化。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考察 ,在此基础上 ,就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扩大再生产有一个非积累的源泉 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中,C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基金,V是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它们的职能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M部分可以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因此,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一)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绝对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节约时间,也正象有计划地分配各部门所需的劳动时间一样,将成为在集体生产基础上的第一个经济规律,这甚至将成为更高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绝对的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劳动者生产的主观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进行了分析,指出全部产品必然为劳动者所消费,从而自主劳动者付出的全部劳动对他们来说也必然都是必要的。这是不是分净吃光,不需扣除生产资料消耗补偿和积累基金?不是。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内涵,即社会总的新增产值职能用途,不存在对上一生产周期生产资料价值补偿问题,只包括个人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同时如果不是从静态而是从生产过程反复更新的运动角度看,最终也只能是提供劳动者个人消费基金和公共消费基金。作者还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必要劳动本身所规定的职能和劳动力二重所有权关系论证了必要劳动划分为个人必要劳动和社会公共必要劳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再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劳动通常是指从事实物产品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物质形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行为。以此标准去衡量,只有制造工农业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被称为非生产劳动,工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部门就被称之为“非生产部门”或“纯消费部门”,拨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则被称为“非生产性投资”。实际上,这种理论观点长期困扰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被说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养活的人,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拮据,人员编制和机构屡屡被压缩,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更加突出物质生产的作用和自然科学的地位,这就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更深刻的危机。所有这些,究其原因,都与主观上把社会科学研究视为非生产劳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