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志成 《浙江学刊》2004,(1):179-182
本文通过辩论证明当今不再可能存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类的东西了;宗教哲学不需要一个本体论基础;人们对宗教哲学本体论的设定不可能基于任何宗教传统的经验根据,因为宗教经验本身是由宗教哲学的语言规定的;宗教哲学不是揭示任何宗教传统的真理,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论"非传统安全"--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概念(英文为“non-trditionalsecurity”,本文有时简称“NTS”)成了政治人物和大众传媒及学术界频繁使用的术语之一。在笔者看来,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前因后果加以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只保持着与国际上研究前沿的同步,拓展出国家安全研究一个新领域,而且有助于澄清平日生活中的某些混淆和误判,提示人们关注以往不曾注意的动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祈愿和平发展的大  相似文献   

3.
邹广文先生所主持的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 ,2 0 0 0年12月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论述大众文化问题最为全面、系统的著作之一。通观全书 ,我以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1.独特的视角与问题意识 :文化审视的现实维度。某种学术研究是否具有独特意义 ,不仅仅在于其具体研究的深入与广泛 ,更在于其研究的独特视角和问题意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一书 ,不是在形上学的视野内抽象地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 ,而是直接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 ,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问题。作者认…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学术期刊难辞其咎 自上世纪末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如何评价这一领域的那些变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状况.在关于社会科学状况的现象描述中,实质上并存着两套语言,一套是"公共语言",另一套是"私人语言".  相似文献   

5.
依"第二个萨特"之见,黑格尔虽然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超越性,但又把主体的现实性与特殊性淹没在客观知识的普遍化与绝对化之中,从而无视个体的真实存在;而克尔凯郭尔虽然坚守了个体生存的特殊性与实在性,却又固守于主观性的不可言说性,从而成为"空洞的主观性";马克思主义则同时实现了对两者的超越.不过,在萨特眼里有两种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他批评了苏联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认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超越性.然而,不管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萨特看来,其存在主义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8.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形成于战时,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昭示人们 :努力改善政治生活是人类必须不懈追求的基本目标。政治设计就是人类为解决政治社会中所面临的难题或优化社会建构而做出的政治努力。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秦德君博士 33.9万字的学术论著《政治设计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 ,对政治设计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做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 ,是迄今所见到的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 ,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开创了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其学术意义在于 :1.从政治学角度解读政治设计 ,梳理和归纳出政治设计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类型 ,…  相似文献   

10.
梁凤莲 《学术交流》2004,(3):135-138
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  相似文献   

11.
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不断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北京市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融入、政治参与和心理适应五个维度的市民化水平,建立了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评价指标系统,并对影响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庄渝霞 《社会》2008,28(1):138-138
笔者利用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两次关于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1 ,对不同代别2 农民工的生育意愿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在最佳生育年龄方面,旧生代、过渡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意愿生育性别和生育动机方面,三个代别的农民工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三个代别的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和生育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旧生代和过渡代农民工生育意愿三个方面的因素较复杂,其中,受教育程度和生育经历的影响较集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只有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始终在影响着其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和传统型生育动机;从事何种职业影响着其关于情感性生育动机的看法。笔者认为已婚农民工的生育经历对生育意愿所起的作用将为新生代的生育行为提供前车之鉴,通过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提升职业层次,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良好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赛嫦 《社会》2003,(7):34-38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 身份的劳动者,包括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 劳动者,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农民工”是个身份概念,是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其在农民工问题的认识上更突出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对农民工问题的介入主要是通过专业方法协助农民工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从而能够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晔琴 《社会》2007,27(6):175-175
近年来,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倍受国内外关注。本研究从“社会建构”概念入手,以上海某棚户区中的外来民工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农民工身份被建构和维持的宏观背景;同时,在与本地居民混居的社区中,这种集体身份也通过日常交往和城市居民的话语被建构和符号化,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笔者在文中提出“移民空间”的概念,即随着乡城迁移人员在城市的集聚,“农民工”聚居区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正在慢慢形成,并成为身份认同的一个空间符号。  相似文献   

16.
文枫  魏勇  鲁春阳 《创新》2009,3(7):52-55
城乡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重庆市作为我国最年轻、最大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文章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财富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四个方面研究了重庆市城乡差异的特征,并提出了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社工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仍然很低。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相似文献   

18.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符平 《社会》2006,26(2):136-158
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其形态和逻辑被四个世界型塑。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其实践世界之社会与人际关系结构的直接反映。他们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身份的社会适应性。这足以使他们应付城市的一般生活,并不一定需要获得现代性来适应城市。乡土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较大的路径依赖作用,获得一些现代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适应、融入城市。青年农民工实践世界里诸多冲突关系和限制因素直接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和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9.
王逍 《唐都学刊》2001,17(1):105-108
浙籍绅商在20世纪初年的浙江铁路风潮中既充当了反对英殖民者攘夺中国路权的主角,与清政府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表现出较强的革命性;同时又对清廷心存幻想,惧怕民众暴动,千方百计将风潮限定在"文明发展"的轨道,从而呈现出极为明显的软弱性.这种软弱性除了源于阶级本质外,更为重要的是与近代浙江相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