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显然,对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但在哲学史上,它曾经被旧唯物主义抹杀,而被唯心主义绝对地夸大。在实践中则相应地会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者是懒汉懦夫式的无所作为,或者是唯意志论者的狂热。此二者都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当发挥,降低了人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前进的伟大作用,贬低或者歪曲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观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他在指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趵局限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人的主体性,注意了从主体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逐步确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观诸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进行系统比较,据此提出把实践提到首位的哲学中包含着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唯心主义的对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处于由多种哲学思想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网络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立足于实践观点反对传统的唯心主义井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影响,又要始终不离唯物主义的基础,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旧唯物主义的旧在于它的直观性,即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中的事物,而不能从主体方面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新在于它的实践性,即从主体方面把现实中的事物当作实践和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说明人的本质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法和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最终在社会历史观领域摆脱唯心主义的纠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基础,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反求,人是通过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的.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认识到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6.
哲学产生以来,就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部哲学史,最终可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因此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弄清唯心主义怎样影响和为什么能影响唯物主义,是非常必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存在及其相互影响,是人类认识的必然,是哲学史所证实了的,只要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在进行,它们就不会消失。当然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但那种简单地、粗暴地把唯心主义斥之为一派胡言,而全盘否定的作法,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既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性超越,又实现了对它们的积极扬弃(即将其中蕴涵的唯物性和能动性引入自身),指明了新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精辟地阐明了他的新哲学的实践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践本质。如果用“唯实践主义”代替科学实践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诠释成“实践主义”,那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而是倒退到了他已经抛弃掉的旧哲学上去,对之作了退行性理解。  相似文献   

8.
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离开社会实践 ,把自然界和人仅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 ,并在历史观上陷于唯心主义。 184 5年到 184 6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 ,用实践性原则代替了直观性原则 ,用“感性的活动”代替了“感性的对象” ,用唯物史观代替了唯心史观 ,从而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的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取代了直观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哲学是唯心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现代西方哲学放弃了单纯从时间和逻辑上论证精神第一性 ,不再在这两者范围内讨论形而上学问题。人本主义哲学从意义和价值上谈论精神第一性 ,科学主义则是从语言和实在的关系谈论精神第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 ,但两者仍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区别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汉代出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是以“天人感应”、图谶迷信为核心的官方宗教神学这一母体怪胎中产生下来的一个畸形儿。它以假乱真、以恶代善、以丑为美,把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社会价值、现实存在形式,把美的主体性、审美价值、感性显现形式,严重地扭曲了、否定了。虚妄则成为这一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总体范畴、一大痼疾,阻碍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美的创造与发展。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坚持元气自然论哲学、反对官方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中,构建了他那丰富独特的唯物主义美学范畴。他在《论衡》一书提出的许多重要美学范畴中,是他对唯心主义美学的一次重大拨乱反正,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意识、社会价值、现存形式,对美的主体性、审美价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它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每一次争论都推动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唯心主义则受到一次打击而被迫改变它的形式。 第一次大论战是从殷周以来直到战国末期,才由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荀况作了唯物主义的总结。荀况认为“天”不过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的物质自然界,《荀子·天论》。世界万物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论述了“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从而否定了殷周以来的宗教迷信世界观,否定了孟轲的“天人合一”,墨子的“天志”“明鬼”的观念,否定了志子的消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一种评价范式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归结为党性,把党性归结为阶级性,进而形成"凡唯物主义皆善,凡唯心主义皆恶"的伦理性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具有永恒的性质吗?本文基于本体问题分析了感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的困境及其视角转换,提出了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终结了旧哲学,展现出对本体论的一种全新视域。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感的社会根源问题众说纷纭,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美学家都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却又同是片面的解释.本文运用辩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哲学高度剖析了美感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美感慨不是象唯心主义者断定的是由什么神秘的能力产生,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说由动物本能产生,美感又能产生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因为即使是人用于审美的感官也是劳动创造的和在生产劳动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新的世界观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点,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此后,又把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具体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各对范畴.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的本质,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它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消极直观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要充分发挥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的理论,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他们的观点是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重视能动性,但它不承认主观对客观的依赖关系,只是抽象地、歪曲地发展了认识的能动方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只看作对于客观事物的机械的直观,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因而使人们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主观能动性问题。他指出:“哲学家们只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缺陷之一,是未把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构成这一缺陷的原因不外是:(1)社会历史现象能特殊性和复杂性;(2)社会实践发展水平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3)剥削阶级的利益和阶级偏见。绝少从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自身去说明。我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和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缺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那末意识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怎样?这是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才彻底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驳斥了唯心主义的种种谬论.第一节物质决定意识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到人脑所产生的机能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难题.要具体地说明意识怎样从物质的长期发展中产生出来,必须以各门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困难来颠倒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也正因为受到科学材料的限制而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唯心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看成是上帝赐与的.旧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是存在的反映,但它却把这种反映看成是照相、照镜子一样,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不能正确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没有找到“从抽象王国通往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恩格斯语),不了解实践的哲学意义,缺乏辩证法的因素,因而滑向唯心主义。然而,学界以往多从历史观上探讨旧唯物主义的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