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民族的性格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具有鲜明的矛盾双重性。既尊崇不辞辛苦的勤奋,又迷恋毫无节制的享乐;既推崇实用的模仿,又追求独特的创新;既善于学习其他民族,又心胸封闭狭隘;既敬畏权势又傲视弱小……。孕育这种矛盾双重性格的沃土就是自具一格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中最有特点的"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对造就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3.
个体的政治地位是决定国家性格的重要因素。近代日本的“国民”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因缺乏主体性而表现为“臣民”,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与国家的紧密结合。因为没有本来意义上的国民,近代日本就不能称为“国民国家”,而只能是“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4.
但丁根据基督教经院哲学推理方式,其作品既推崇上帝在人的精神救赎中的关键作用和人在精神上对上帝的皈依,又抨击基督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既描写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又评判处于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和意大利的现实社会;既预言未来大一统的世界帝国,又强调意大利民族的整体性。其思想中既有旧时代的深刻烙印,又显现出新时代的最初萌芽,这是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变化的产物,其思想矛盾中的各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马、华族际矛盾源于英国殖民者造成的“马来人掌权 ,华人经商”的局面 ,但二者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形成某种联盟 ,同时仍保持各自的优势 ,直至“五·一三”事件打破这种平衡。新经济政策时期马、华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但马来人的政治、文化特权依旧 ,族际矛盾有增无减。新发展时期这一矛盾才趋于缓解。马、华族际关系的特点是政治上既合作又竞争 ,经济上既互补又此消彼长 ,文化上既对立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理性和感性是一对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矛盾概念。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具有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构成了人最重要的内在特质。人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使发展走向其自身的对立面。二者的最佳关系,应该在对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的观照点上来校正。据此,在最能充分表现这一矛盾的文学中,可以把创作主体划分为理性的作家、感性的作家、矛盾的作家、宁静的作家,它们在不同的底蕴上标示了不同的文化变迁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诚信与欺诈是一对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伴随着的矛盾。当代,这一矛盾的突出,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又为人们完善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人之所以要诚信,这主要取决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根本生存与发展、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利益所得。人之所以会欺诈,取决于过度的利益驱动和追求、信息的不对称和信念的不坚定、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体制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建设诚信社会,完善诚信人生,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8.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爱霞 《理论界》2009,(7):113-114
民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矛盾,既有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又有中华民族与外族之间的矛盾.清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对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认识较为统一,即泯"夷夏之辨"、消华夷大防.而对入侵中国的民族,尤其对日本民族,清遗民的认识较为复杂,继而表现出多样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0.
对《资本论》诸范畴矛盾性质的不同类别进行深入辨析,构成了马克思辩证法研究论域的一项前提性反省。总体来看,《资本论》通篇贯穿着以人的历史活动为“谜底”解答各个范畴矛盾“谜面”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与流俗见解意义上的“矛盾公式先验演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等辩证法观区别开来。具体来看,《资本论》可以划分出三种基本的矛盾部类:一是人的历史实践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及其发展为典型代表;二是人的认识过程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为典型代表;三是人的阶级立场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剩余价值本质与利润现象的矛盾”为典型代表。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而这又意味着,以往许多人在默认马克思辩证法的矛盾所指具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文本阐释和理论阐释,是部分地偏离马克思思想原貌的。毋宁说,马克思所使用的诸矛盾范畴,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这一主旋律统御下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矛盾关系许公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这也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而艰难的课题。本文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这一发展观所内含...  相似文献   

12.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化程度日臻提高,心理联系也日臻紧密,对于社会来说,要使每一个成员既安于其位而又尽其所能,这是当代管理科学中的时代主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之价值应该如何判定,社会如何发挥其政策的价值导向功能以从心理诱因上把人们的创造能力引向有利于国家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健康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说明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以求教。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现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很多版本都用“矛盾无处不在”的提法,有的版本即使不用这个提法,也是大同小异,无质的差别。其实,矛盾并非无处不在。要讲清楚矛盾并非无处不在,必须首先从矛盾的规定谈起。最早给矛盾作出科学规定的是黑格尔。他说:“既对立又同一,这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在这里,黑格尔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凡矛盾都有两种属性或有两种最基本的规定,一是对立(斗争性),二是同一性,只有具备这两种规定的关系,才是矛盾。否则,不论何物,都不能称为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境内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族名,同时,五十六个民族又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即中华民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多种矛盾,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不愿作亡国奴,从东北黑龙江流域,到蒙古草原、新疆、西  相似文献   

16.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17.
电视在表现国家和民族生活 ,建构与此有关的观念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家庭历来是这方面的中心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法国电视表现家庭节目方式的变化 ,阐明家庭的变化既源自于社会文化变化 ,又反过来在电视上得到体现和建构 ,家庭以及家庭在电视上的表现成为考察民族认同和电视认同的建构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9.
论联系与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系与矛盾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哲学范畴。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两个范畴在使用中产生了严重的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意义上的矛盾范畴推展到普遍联系范畴,同时还有矛盾概念嬗变方面的原因。本文考察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与矛盾相混淆以及因此而造成某些理论混乱的情况,从而提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普遍联系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大学生发展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这种特征是其自然生命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个体与自我”关系上,新生代大学生既抱有强烈的理想期待又秉持理性的现实考量,面临理想性与现实性相互交织的矛盾;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上,新生代大学生既注重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又寻求圈层化的身份归属,面临个性化与同质化互为表里的矛盾;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上,新生代大学生既以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间距,又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投身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亲近主流与社会反叛共存共生的矛盾。有鉴于此,我们要探索搭建宏观社会代际和微观成长阶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科学把握新生代大学生成才的矛盾和张力,不断加强对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