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瑛 《日本研究》2008,(4):71-74
中日两国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始于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两国通过政府、企业、民间友好人士进行了多层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合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以此为基础,在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上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合作和交流将会成为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复交20周年、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剧变及世纪交替之际,探讨两国关系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中日两国富有思想的学者都已领悟到如下事实:双边关系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两国找到新的合作基础,面对外交课题的多  相似文献   

3.
秦岭 《日本研究》2006,(1):23-2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都面临着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而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一系列特殊或共同问题。因此,两国民间就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对中日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领域和研究机遇三个方面对中日民间社会保障合作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以此引致中日两国社会保障同行们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吴庆艳 《阅江学刊》2010,(4):34-40,134
金融危机给中日经济交流提出新的挑战和内容。在"战略互惠"框架下推进两国企业的合作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节能环保"凸显合作新重点,可持续发展是中日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是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成为扩大合作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治理的京都模式以效果不彰为突出特点。在京都模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多边气候谈判的阵营开始分化重组,各方的规范认知开始逐渐变化,多边框架外气候治理机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的全球气候谈判最终取得《巴黎协定》这一重大成果,打破了自本世纪初年以来气候治理京都模式的困境。《巴黎协定》形成了减排义务和分配原则的制度化新共识,从而使多边气候制度的减排义务分配体系从南北二分转变为在责任共担的精神下自愿减排。与此同时,《巴黎协定》赋予了多边框架外气候治理机制合法性,为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注入新的政治动力,并将激起大国围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规则等议题的新一轮博弈。为了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形势,中国应同时在"适应"和"塑造"两方面积极努力,既加快自身改革,又要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后的气候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6.
陈友骏 《日本学刊》2012,(3):87-100,159
日本和印度是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和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由于两国在地缘政治及战略合作上的彼此需求及相互合作,日印间政治关系在21世纪头十年里急速升温,并逐步升格为"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在此重要背景下,日印两国在双边贸易、对外投资、经济援助、广域经济合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果,官民结合、政经互动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日印经济合作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带有保守主义色彩和排他性等特征。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持续深入,日印间经济合作将出现战略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气候能源格局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碳约束,一国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地位。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外交的开展已经成为一国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低碳竞争力以及推进全球气候能源治理新秩序构建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国内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清洁能源外交经历了从"外生性能力援建"到"内生性制度化"外交的四阶段演进路径。特别是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世界首位的清洁能源大国之后,其外交呈现出多层多轨、"南南"模式创新和伙伴关系网络化等新态势。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来自国内绿色发展的大力保障、国际体系的权力流变以及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能动性转向。该外交新态势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低碳转型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提升自身在全球气候和能源新秩序构建中的话语引领力和制度性权力。  相似文献   

8.
闫伟  刘爱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88-210+246-247
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资源受限,面临着兼顾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能源转型的两难处境。这需要平衡两者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防止引发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自1972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的经济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以后,由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搞活的经济政策,中日经济合作又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15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比较顺利,成就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田庆立 《社科纵横》2014,(9):144-146
战后中日两国在尚未恢复邦交的情况下,开展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成为增强两国人民友好信赖关系的重要纽带,并为促进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充满着各种美好设想的同时,还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主要涉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立论基础的科学争论;当前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难以胜任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新旧国际秩序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国际合作将会更加脆弱。尽管如此,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出路。对此,要认清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对发展权的争夺;要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要从全球气候的科学研究、自身权利的伸张、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逐步构建中国的话语权和领导理念。  相似文献   

13.
1999年4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邀请日本驻华大使馆官本雄二公使作了题为《日中关系的新思考》的报告。约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报告会。官本公使在报告中强调:日中间稳定的政治关系与合作关系是整个亚太地区政治安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日中两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对双方国家的经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两国国际化的急速进展将会扩大双方经济交流,增强双方经济的相互依存。两国间稳定的政治关系对双方的安全保障来说也十分必要。宫本公使认为: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这三大问题是影响日中关…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升温,低碳转型被提上国际和国内议事日程。然而,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不仅关乎保护全球气候,更涉及国家发展权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发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要低碳,低碳也必须经济可行。因而,低碳途径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读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文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已经签署过《中日两国关于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声明》三个政治文件。这三个政治文件是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双方领导人亲笔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为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12,(3):111-115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成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现在两国的友好城市已经发展到248对,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两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交流的模式和方向,对于深化两国的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低碳经济战略,是其顺应全球气候治理兴起的大趋势,为推动节能减排、应对经济长期低迷和推行环境外交政策而制定的一项长远战略规划。为此,日本政府增设并强化了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组织机构,出台了若干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政策文件,并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付诸实施。日本的低碳经济战略是一项超越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本身的社会转型战略。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好同美国等其他"伞形国家"的政策步调,是今后日本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经济大国,其合作程度对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和台湾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同,两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中日两国最终走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低碳责任:企业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炜 《创新》2010,4(6):118-122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全球热点,低碳责任已成为企业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政府低碳责任的带动失力、社会低碳责任的推动无力是当前弱化我国企业低碳责任的主要因素。应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化模式推进企业低碳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甲午战争之后日资企业进入中国,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百年沧桑、斗转星移,中日两国关系既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昨天,又迎来了平等互利、合资合作的今天。面向明天,两国企业将在经济技术合作中谱写新的篇章。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将本世纪前半叶与近二十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加以比较分析与研究,以期吸取历史的教训和启示,进一步推进中日两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昨天与今天,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昨天,日资依靠战争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