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3年至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建交谈判。中方认为,建交的前提是法国政府与台湾断交,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法方出于历史、现实的诸多考虑,希望“无条件建交”。中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照顾法方感受,双方正式建交,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伟大胜利,这也是戴高乐主义的一个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4年后,法国决定承认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不仅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戴高乐主义在法国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和重返东南亚的战略中的具体实践.而此前,法国之所以迟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承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国在经济、军事上对美国援助的严重依赖,导致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较为冷淡.政治上,彼此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中国认为缅甸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走卒,缅甸担心新中国威胁其独立和国家安全.经济关系与文化往来上,双方也十分疏远.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国外交政策及对彼此的认识所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美建交前后两国对台湾问题的外交策略吴孟雪既存国家对新国家的承认有很多方式,例如前者与后者建立外交关系就是承认新国家的间接的、默示的承认方式之一。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应该是理解为承认新政府的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国际法...  相似文献   

5.
建交初期,中关关系在全面展开的同时,也不断地遇到摩擦和阻力,一度面临危机,使得刚刚启动的中关关系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境地.邓小平在稳定和促进建交初期中美关系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建交之初,邓小平访美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促进了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在中关关系面临危机时,邓小平力挽狂澜,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促进了两国间矛盾和危机的缓解,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势头;日趋成熟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对这一时期中国开展对美外交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马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要关系之一,两国自1974年建交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经文教各领域全面的合作关系.中马两国自建交伊始,马来西亚对中国认知的转变过程,经历了由疑虑、恐惧到"信任"的转换路径.马来西亚对中国不同时期的认知源于国内外因素的变化以及中国自身形象定位的转变,但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说,都是源于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兴起和发展除了中国方面的推动之外,与法国政府的态度也有着密切关系.大致说来,在1919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到来之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主要得到法国一些民间友好人士及法国驻华外交官的支持;自1919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加以引导和管理,并成立专门机构予以推动;在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遭受挫折之后,法国政府开始转向资助部分优秀留法学生,开辟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模式有别的中法教育合作事业.法国政府在留法勤工俭学问题上的失策,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1949年7月法国控制下的保大政权成立,到1954年8月日内瓦会议后法国退出印支,台湾当局欲“承认”越南而不得。台湾当局先是选择以法方为主要交涉对象。在遭到冷遇后,试图避开法国,直接建立对越关系。但不久又否定这一想法。法方力求拖延,使台终未能与半独立的保大政权“建交”。在法国的敷衍阻挠之下,台湾当局以为日内瓦协定之后,“承认”保大便无问题,终致1954年8、9月间复被越南寻以借口一再拖延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9.
1882年5月22日,薛斐尔代表美国与朝鲜朝签订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美国成为第一个与朝鲜朝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薛斐尔也成为打开朝鲜朝国门的第一人.薛斐尔与朝鲜朝的最早接触源于奉命调查“舍门将军”号事件,借助日本斡旋美朝关系受挫后,最终在中国的帮助下完成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经济扩张主义思想是薛斐尔推动美朝建交的原动力,而其外交智慧和坚韧性格也是条约最终签订的重要保障.尽管薛斐尔在美朝建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是受前任政府的委派以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不当言论,薛斐尔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10.
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建交以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相近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睦邻关系、互补的产业结构,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创造了广泛的发展空间。韩国对华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每到一个高峰都与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密不可分,每出现低谷都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危机所左右。在中韩建交三十年之际,梳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轨迹,总结特点与发展趋势,对促进两国经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廷莲 《中文信息》2013,(6):127-128
新中国诞生后面临着得到世界的承认与建交的难题,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历尽艰辛,克服重重苦难,巧妙地处理外国旧使领馆的问题,灵活地解决建交活动中的意见分歧,经过不懈的努力、鞠躬精粹的奉献,为新中国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安年 《学术界》2001,(6):118-130
三十年前的 1 972年 2月底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上海公报 ,美国在公报中声明“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1 978年 1 2月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 ,即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显而易见 ,上海公报中美国的“认识到”和建交公报中美国的“承认” ,是有区别的。然而我国独家垄断的人教社历史教材自 1 992年增加二战后世界史以来 ,一连三版 ,都把上海公报中“认识到”错写成“承认”。〔3〕这个表述外交文件中的政治性“硬伤” ,竟然连错十年。更加令人遗憾的是 ,人教…  相似文献   

13.
法国市镇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市镇扮演着治理的角色.国家利用市镇的双重身份整合基层社会.法国的市镇既是国家行政单位,又是地方团体.市镇既要承担一些国家职责,又要管理本地事务,从事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市镇又是法国民主的象征.法国城市化后,大部分市镇人口很少,不能提供有效服务,而合并市镇则阻力重重.所以法国政府鼓励跨市镇合作.  相似文献   

14.
Mindy 《优雅》2013,(10)
1815年,根据《巴黎条约》,法国必须在5年内向盟国赔偿7亿法朗的赔款,同时,加上从前敌对国居民以个人身份提出的索赔及敌军征用的物资,法国政府需要赔付的金额差不多达到25亿法朗.正在人们担心如此巨额的负担会将法国"洗劫一空"之时,他们却发现事实上这笔钱还得很轻松,连金融业人士都很吃惊:进入法国的钱居然比流出去的还要多.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法国美食.英国人和德国人蜂拥而至,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精美的美食,大街小巷都看到他们在大吃大喝!于是法国政府上午才赔给他们的钱,晚上就被他们加倍还回来了.  相似文献   

15.
1992年8月 24日中韩正式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两国在政治上,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在经济方面,两国贸易机构和贸易额与日俱增;在文化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得到了逐步的发展。中韩建交、相互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也促进了韩美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实现我们祖国的统一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安年 《学术界》2002,(5):105-114
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的大作《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 ,不同意笔者《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的观点。中美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措词 ,只要加以简单的对比 ,不难看出其中的变化 ;中美上海公报中 ,用的是“美国认识到……” ,而中美建交公报中文文本中用的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就是说 ,中文文本是从“认识到”到“承认”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而不是像罗先生所理解的从“承认”到“承认” ,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考虑语言就无法理解文化,同样,排除文化也不可能理解语言。中韩建交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化,特别是朝鲜族社会的信息神经中枢即主流媒体——朝鲜文报纸的影响极大。建交二十多年,随着朝鲜族社会文化、语言的变化发展,朝鲜文报纸的语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管宁 《东岳论丛》2012,33(12):133-138
欧洲危机背景下,法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兴盛繁荣.其原因在于法国政府长期稳定且不断强化的政策和立法支撑、对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充足的资金保障、高端前卫的定位、一流的时尚设计、国际化的路线等,这些经验对于同法国文化体制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我国,特别是我国文化产业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首贞 《理论界》2011,(6):104-105
18世纪法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既吞噬了公民自由权,也削弱了地方独立性,更使名目繁多的贵族形同虚设,结果导致旧体制下的法国政府自身亦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当热血沸腾的法国民众揭竿而起时,大革命的洪流一触即发。这就是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笔下革命前法国的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20.
于海峰 《理论界》2013,(11):143-145
2005年法国种族骚乱事件之后,法国社会民族种族冲突、暴力排外事件不断,民族种族歧视现象日趋严重,移民政策频繁调整.对此,世人不禁要问,一直以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怎么了?是日益庞大的跨国移民所引发的文化的冲突使然?还是“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之殇?本文从近当代法国人口民族构成的变化角度出发,探讨当代法国主要存在民族问题以及“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并一进步提出,造成当前法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正是其“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同时,本文也对近几年来法国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