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论语》原典章句的解读,合理语境的重构至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以孔证孔,即以孔子自己的言行进行合理地推断和证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伦之孝与家国之政至关重要,引孝入政更是创举。孟氏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其家庭成员身份特殊,既是父子人伦中的子一辈,也是爵位继承人。由此分析孔子与孟氏的系列对话,一方面揭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真正意旨,一方面发现了孔子从人伦父子之孝到君臣上下之政的路径逻辑。以孝观人、选才,尧首开先例,将孝亲、孝政发展为系统的持家、治国理念,则是孔子的贡献。该思想博大精深,《论语》很多章节都有阐述,关涉到志、行、礼、智、仁、道以及祭祀、隐、耻等问题。综合分析,窥得孔子一以贯之的孝道思想,即由孝亲之孝发展为孝政之孝,二者表现有别,精神一致,孝是德行之一种,孝政亦是德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伦理想,也反映着其政治理想。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相应萌芽及其基本价值观念,如德政的思想,任人唯贤的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正人先正己的思想等。学习借鉴这些思想,有利于现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吸收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精华,推动现代行政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孝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孝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孝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孝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孝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孝”的苗头。  相似文献   

5.
何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孝?我个人认为.关于孝的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鼻祖孔子已为我们总结并确定了它的基本范畴,这在《论语》一书中,有很多的记述.《论语》中涉及到孝的记述,共有29条,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爹娘,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译文用杨伯峻先生的.下同.)《论语·学而》所谓“竭其力”?具体说来,应是一养、二敬、三顺,四放心,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在这里,我们得感谢聪明的前贤.他们受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的核心,创造出孝养、孝敬、孝顺这三个概括了孝的最主要的内容的双音词,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11.
目前习称的人道乃是广义的人道,泛指行善施仁的道理。本文所谈是狭义的人道,单指发扬人性正气,对抗人伦谬误的道理。人性、人伦、人道是广义伦理的三大内容,人伦和人道则是制约和反制约的一对矛盾。如果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是人伦;那么“嫂溺,援之以手”就是仁,是人道的权变(见孟子7·17),是人性的发扬。这狭义的人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合理交际的道德规范。人际关系不管多么复杂,总脱不出上品下级、平等同胞、男辈女流、同种异类这四种交际群体;因而,我们将按上下、平行、男女、内外四大系列研究孔子的人道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孝的思想包括很多内容,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孝不违礼;孝是让父母少忧;敬是真孝;善谏父母为孝。最后还简要概括了孝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仲尼燕居》是《礼记》中专门论述古礼的重要一篇文章。该文论述了古礼的四大内容、三大特征和三大功能,是孔子一系的著作,而《论语》则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通过《仲尼燕居》与《论语》论礼的比较,使我们更能了解孔子对古礼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关于孔子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从王氏对于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文化、生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系统地论说,并揭示了王氏于《论语》其他文化因素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沟通《论语》《春秋》经义,宣说《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运用三科诸义阐释《论语》,发挥其他公羊义理说解《论语》,是《论语述何》的四个重要内容。《戴氏注论语》通过援引多种典籍勾连《春秋》《论语》经义,反复申言《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大量运用通三统、异内外、张三世义法推阐《论语》,发挥建五始说、经权说、讥世卿说阐发《论语》,对《论语述何》的这四个核心内容作了深入的继承与大力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戴望通过更广泛沟通《论语》《春秋》,将《论语》转变为贴近《春秋》、宣说王道的经籍,表达了其对儒家外王面向的强烈追求;通过强化孔子当素王《,春秋》创设新法、主张改制革新、为后王立法的特质,指出孔子在《春秋》中注入了改制的理念,表达了其更迫切的改制愿景;通过强化三世渐进义与三世之太平世,指出孔子在《春秋》中寄寓了太平之治的理想,表达了其对太平之境的渴求。由此《,戴氏注论语》强化了公羊改制以致太平的思想特征。细酌戴望对王道世界、改制革新、太平之治的强烈诉求,与其遭遇太平天国战乱、感知同治中兴改革氛围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一、孔子的审美观关于孔子美育思想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孔子本人也缺乏完整的阐述。但是,从散见在《论语》和其他一些有关著作的记述中,我们仍然不难看出他的美育思想的端倪。综观一部《论语》的记载,孔子的基本审美观点如下:(一)“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