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战爆发,中德反目;战后德国主动调整对华关系,中德关系峰回路转;二战爆发,德国为其法西斯国家利益选择亲近日本﹑疏远中国直至断交,中德两国由合作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2.
过去,国内许多中国现代史专著、教科书,在论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德国对华政策时,几乎都这样写道:德国一贯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实恰恰相反,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德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采取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政策。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关注。此时,既与日本结盟,又与中国友好的德国,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于7月20日指示各驻外使节:“由于我们在远东的经济利益以及我们的反共政策,我们极为关心事态的进展,迫切希望事件早日和平解决。”7月28日,德国外交部在给其驻日大使狄克逊的训令中又指出,“日本欲以中国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4.
李储文: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武装是抗战的主力。日本在1936年就与德国签定反共协定,建立同盟关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这一年应当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为什么要把二战的起点定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明显是“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作怪。 陆诒:西方都把1939年作为二战开端,实际上从1931年9·18事变,中国就已经开始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在东北的局部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序曲,因此,反法西斯战争至少应从1931年算起。苏联在主战场上歼灭了法西斯主力,而我们更应当看到,反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中国价值链的独立性持续增强,而德国在上游和下游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出于经济安全考量,德国企业尝试分散供应链布局,或将在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但这并未改变两国以互补性为主导的经贸关系,由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德经济无法"脱钩"。当前非经济因素干扰经济议题,德国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视中国为"制度性竞争者",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关系"压舱石"作用受到限制,但鉴于两国趋于平衡的经济依赖关系,德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会对中德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产生根本影响。随着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中德共同经济利益网络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与中德经济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与德国经济 (投资 )、贸易关系的发展历史 ,论述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与障碍。重点探索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在上述基础上 ,通过分析影响中德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 ,从而展望、预期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程度、水平  相似文献   

7.
于芳 《国际论坛》2020,(2):127-140,159,160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德国积极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但同时又持谨慎态度,"中国威胁论""地缘战略论"日益增多。借助国际信任理论从国家精英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对德国立场分析发现,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德国不同层面对中国的认知和信任程度不一致。德国总理多次访华,积极支持中德扩大合作;德国商界从务实合作中获益匪浅,但随着中德在高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德国商界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被超越,合作的意愿有所动摇;德国外交部、议会等机构强调西方价值观,认为"中国模式"带来制度性挑战,担心中国会走上霸权之路。由此可见,德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更多是基于理性的利益考虑,中德之间缺少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民意基础。对此,中德之间应当加固现有合作,寻求更多共同利益;同时更应当加强机构间交流与对话扩大共识,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在上下两个方面塑造共享理念,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减少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加强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8.
二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情况,是一个需要推进研究的问题。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经历了将中国抗战与维护美国东亚权益相联系,继而延伸到将其与在太平洋地区应对日本南进军事威胁相联系,最终定位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不能没有中国抗战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提升反映了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战略地位的肯定,是其主流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周昌松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开始了中国各族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务。然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试就湘西土家、苗、自、回、汉等族人民参加的这场民族斗争作一粗浅论述。 1 湘西各族人民在后方的反蒋抗日民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迫迁  相似文献   

11.
正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于2016年3月20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高克访华期间,中德决定加强工业4.0合作。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次年10月,中德双方在第三轮政府磋商后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宣布,两国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中国的反文化侵略是抗日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对日本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反文化侵略措施,力图使读者对中国抗日反文化侵略有一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3.
进入193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谋划国防,着手抗战的准备工作。趁此机会,世界知名军火商德国克虏伯公司极力向南京兜售其军火,帮助中国建设钢铁厂,与中方合作建筑铁路,出台与中国合办兵工厂计划等等。到抗战爆发以前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客观上起到了援助中国准备抗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民参政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整个抗战时期,国内外人士就十分关注它的存在和发展.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学者和专家在研究并作出不同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民参政会无非是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开始后,被迫成立的仅属咨询性质的机关.对这两种观点,笔者均有不同的看法.(一)国民参政会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产物.“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既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开始.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渴望组织起来.比如,在东北有组织起来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抗日救国会.在全国抗日怒潮的冲击下,连民族资产  相似文献   

15.
(一)学制不同中德两国学历学位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学制的不同:中国中、小学12年,大学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为4年,硕生和博士研究生各3年;而德国中、小学13年,高校实际修学年限据联邦教科部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通过宪法法院这一专门审查机构来完成,而中国的违宪审查则属于立法机关的职能。中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在审查主体、审查对象与方式、审查程序以及审查后果方面存在差异,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符合国情需要,但德国违宪审查制度中相对独立的审查体制与启动程序的制度设计,也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7.
宗平 《老友》2014,(8):4-5
正今年是"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对中华民族来说,7月7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77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把在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现代中国开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历程。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以史为镜,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这是中国首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七七"这天参与官方纪念活动。而组织如此高规  相似文献   

18.
1929年开始爆发的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国家。一种是以德国为首(还有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的封建势力影响比较强大、资产阶级民主比较脆弱的国家;另一种是以美国为首(还有英国、法国等)的封建势力影响较小、资产阶级民主比较完备的国家。剖析德美两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于认识30年代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是有意义的。一德国经济和美国有着特别的关系,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靠美国资本扶植起来的。“德国不仅大量吸收了美国资本,还拼命引进美国工业的科学管理和提高效率的方法”。早在1928年,施特雷泽曼就指出:“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迅速波及到德国。美国和德国受这次危机的打击最严重。危机使两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29年工业生产指数每月平均为100,1932年7月危机最低点时整个世  相似文献   

19.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对华态度不够明朗,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不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积极,派遣大批军政人员来华,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中国抗战。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美国向延安派遣军事观察组,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直接联系。从1942年5月起,我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林柏渠等开始就美军派驻延安观察使团问题同美…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 1年 12月 9日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国民政府在珍珠港事件前为什么不对日宣战呢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日本未宣战 ,对英美的依赖和“安内”问题。基于以上错误认识 ,国民政府便把中国的命运寄托于列强身上 ,在日军的侵略面前 ,错误地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本文拟对国民政府在珍珠港事件前不对日宣战的原因作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