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政治关系缅甸华人在缅王时代和英国殖民时代是纯粹的商人。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政府推行民族代议制 ,在仰光市议会里有一两个华人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些华裔、特别是混血华裔积极同缅甸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抗日 ,并在战后当上了公务员、技术员、医生、军官 ,但参政的华人实属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 ,总算有少数华裔于缅甸独立前在政府里担任重要职务。在缅甸独立初期 ,也有少数华裔在政党里担任要职。 1962年奈温军人政权上台后 ,华人从政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 ,高级官员里也有一些华裔 ,例如 ,1962年 ,以奈温为首的 17名…  相似文献   

2.
孙宏开 《民族学刊》2015,6(2):69-76,122-125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联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缅甸的北部与中国接壤,在这一区域内有许多民族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中国民族学界对于缅甸各民族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我们对缅甸的民族划分、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情况了解不够,以致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据我国史书记载 ,公元 1— 2世纪时 ,曾有一个叫做“掸国”的国家先后几次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由于首先提到“掸国”贡使的史籍中记载他们是从“永昌徼外”来的 ,而今天云南西部境外又恰好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掸邦 ,故许多学者都认为 ,这个“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缅甸的东北部地区 ,“掸国”是由掸族的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国。因此 ,在谈及缅甸古代历史、缅甸民族史和早期中缅关系时 ,人们总会提到这个“掸国”。又由于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本为同源民族 ,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至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属于“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缅甸的北部山区里有一种人数不多,但类似非洲的俾格米和安达曼群岛、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岛一带的尼格利陀的小矮人,他们叫独龙族。如按语系划分,他们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同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独龙人居住在缅甸北部克钦邦的最北端。要想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去并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从克钦邦的葡萄县往正东越过茫茫的大草原,到达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迈  相似文献   

6.
现代东南亚的宗教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在1948年1月摆脱英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据新近的国势调查(1976年),缅甸总人口是3083万人,各宗教人口所占的比例是:佛教90%,伊斯兰教3%,印度教3%,基督教2%,其他2%。尽管英国统治缅甸长达60余年,缅甸的基督教徒数也不过占总人口的2%。这部分基督教徒主要是居住在山区的克伦族,他们占缅甸基督教徒总数的67%。缅  相似文献   

7.
前言现今分布在云南西南边界及上缅甸的泰族支系,汉族称其为摆夷,缅甸人称其为掸族,欧美人称其为中国掸族或缅甸掸族。根据前辈学者对民族志的研究,这两者是否为同一民族,尚存在某些疑问。但从他们之间存在着大量共同的文化要素来看,可以将他们称作掸·摆夷族。这一泰族支系从原籍云贵高原沿湄南河、伊洛瓦底江河谷平原南下。南下的最初原因是8世纪时南诏推行的政策,但强大的封建土侯国的形成和寇边活动的猖獗时期却在缅甸史所谓掸系王朝统治时期的13世纪末叶之后。当时,其直接原因则是元朝征滇和征缅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黄云 《中国民族》2010,(9):62-64
2010年6月3日,在缅甸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中缅经济合作的相关文件的签字仪式,并共同触摸标志开工的电子球。备受关注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正式开工了。  相似文献   

9.
西藏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西藏研究》2002,(3):108-112
世纪之交 ,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须与西部的大开放相结合 ,方能奏效。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也是如此。于是 ,我们把正在兴起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与西藏的开发联系起来思考。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 ,将为西藏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促进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中印缅孟区域是指中国的西南地区、印度的东部地区、缅甸和孟加拉国 ,这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这一区域面积大、人口多 ,本身就…  相似文献   

10.
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缅、印人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原因 ,缅甸与印度两个国家自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国人民也一直友好相处 ,交往频繁 ,有不少印度人移居缅甸或到缅甸务工、经商。但是 ,在殖民地时期 ,缅甸国内曾经发生过两次全国性的缅甸人与印度人的冲突。一直友好相处的缅甸人和印度人是怎样发生冲突的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初步分析。一、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两次缅、印人冲突概述殖民地时期 ,在缅甸国内发生了两次全国性的缅、印人的冲突 ,下面分别概述 :(一 ) 1 930— 1 931年的缅甸人与印度人冲突1 92 8年 ,世界经…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13.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张建民 《中国藏学》2011,(2):231-238
夏河藏语是藏语安多方言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土语群。由于夏河地区的藏族人民与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群居杂处,语言互借的情况较多。文章从借用方式、发音、词序等方面论述了夏河藏语中汉借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中华民族族称由来的考释入手,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于帝舜有虞氏朝的历史过程.其最早的族称得名于舜的名字"华".汉朝以后,又出现"中华"一词.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始有"中华民族"这个近现代民族学的规范族称.但其族体的形成则在此前约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从历史的、地理的、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虽为西方杜会首倡,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以自在和自为两种形态存在。80年代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自为阶段,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如何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