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主体意识杨玉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状况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由自治主体...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本文从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充分行使好自治权 ;大力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 ,加快民族教育发展 ;建全社会主义法制 ,加强民族立法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正确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 ,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 5个方面对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我见多杰坚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们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化,即以法律来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区域自治法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这项基本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奠定了这项制度的基础.毛泽东同志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与国家学说,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为各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范例.  相似文献   

5.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它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法学界已有所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既不是与一定地域无关的‘民族自治’,也不同于苏联的共和国,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多民族国家的政权建设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利益出发,总是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自秦汉统一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历史雄辩证明,我国各民族合则互利,分则俱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邢月萍 《中华魂》2020,(3):43-47
宁夏是在我国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诞生的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和发展,是我国民族区域政治制度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范围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事务制度。它是党在长期艰苦的革命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理论创举和实践创新,是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创造性地和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民族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过了一个长期探索与曲折的道路:既从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联邦制,到强调民族自治权,采取民族区域自治;从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从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形成,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订.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华民族已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继续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结出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硕果.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深悟民族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特殊的差异化对待的做法,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利益为取向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民族关系的具体特点出发,最终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解决民族问题,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在族际政治整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宁夏作为我国回族聚居区之一,是党较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典型地区。宁夏实行回族区域自治大致经历了尝试、发展和最终确立三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是运用正确的理念、政策与制度团结凝聚中华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但最终皆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国家建设,并伴随着民族事务治理实践逐渐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制度内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确立与发展过程,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我国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并在民族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基本政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予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治的基本原理,确保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本文论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史,揭示出其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是有效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我国的民族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区域自治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胡耀邦同志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指出:“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因此,研究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推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彻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出了正确方向和最高标准,亲自主持制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为造就宏大的少数民族共产主义干部队伍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转变;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努力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新中国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和政策。不仅解决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问题,而且为中国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一般理论与方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族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在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无与伦比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举。而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影响力,则是因为它无处不体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无处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作者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选择这一制度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结果,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