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正> 1 在我国现代文学的剧坛上,比起田汉,洪深两位大师,曹禺可算是一个后起之秀了,然他一登剧坛,就以华丽、独特的技巧,深邃的思想和见识,使当时的整个戏剧界震惊,使田、洪两人失色.他的被誉为“中国剧坛三大悲剧”的《雷雨》、《日出》和《原野》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和讨论,今天看来似乎业已有定论,即:《雷雨》“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日出》揭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原野》“由社会问题转入良心问题”等等.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三剧,确实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对它们做一个整体的观照,这些观点似乎又显得浅薄和孤陋.因为对于三大悲剧来说,它们应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而不是一个个散乱的独立存在,它们的关系不是对立或平行的,  相似文献   

4.
过去评论界和多数读者都把《雷雨》归为社会悲剧一类,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本文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尤其是从命运的悲剧的角度谈谈《雷雨》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情节悲剧,在3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包括错综型、传奇型、惊险型和惨苦型4种类型。中国30年代的情节悲剧在曹禺的《雷雨》中达到了艺术颠峰。   相似文献   

6.
杨敏  万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57-60,92
《雷雨》的悲剧意识表现了相反相成的两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也展示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而人类悲剧文化的熏陶与特殊的个体人生背景,是形成曹禺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似乎是被不断边缘化的命题,"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戏剧中的"立人"思想一直占据创作主导地位,这与他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对当今戏剧站在文化启蒙立场反思女性观,重新审视女性主义思潮,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谈曹禺对《原野》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曹禺从事戏剧创作五十周年。经曹禺亲手厘订并编选的《曹禺戏剧集》十余种,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原野》以其经过修改润饰的新姿先于其他剧作问世,这在解放后曹禺剧作出版上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原野》于一九三六年创作,翌年(旧本误刊为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是曹禺继《雷雨》、《日出》后的第三部剧作,在当时曾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被誉为曹禺创作道路上的  相似文献   

9.
曹禺以他闻名遐迩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们对他的戏剧理论却缺乏应有的注意。曹禺的戏剧理论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研究他的戏剧理论,有助于对他的剧作的深入理解,对于繁荣戏剧创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曹禺的戏剧理论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12.
<正> 1 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1933年写的悲剧《雷雨》,以它清新的布局,跌宕的情节,丰富而又鲜明的人物个性,五十多年来一直被文学评论界评价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悲剧”。但对悲剧主人公蘩漪的研究,却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唐弢主编的《中国观代文学史》认为:“她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磨难,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在分析她最终走向堕落、促使她“雷雨性格”总爆发的原因时,大多数学者却都过分地强调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我們回顾五四以来的話剧創作时,在許多优秀的剧作中间,有两部具有独特的光彩的剧作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便是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多少年来,这两出戏不仅一直活在我国話剧舞台上,是五四以来优秀的剧目中上演次数最多的。而且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苏联、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日本演出时,国外的朋友們給了它們极大的荣誉和很高的評价。《雷雨》、《日出》之所  相似文献   

15.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日出》塑造了一系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悲剧女性形象。曹禺以对中国女性的同情和理解,用深沉哀婉的笔调描绘了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背景中,陈白露、翠喜和小东西等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她们复杂的矛盾心理及其悲剧命运的根源。这些女性人物的悲剧增添了作品控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曹禺剧作象征性意象特征探析张景忠孙淑芹作为一个戏剧诗人,曹禺总是用一些意象或意象群,来表现剧作的主题思想,形成戏剧氛围,达到“情”“理”交融的诗意境界。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意象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些象征深远、蕴藉...  相似文献   

19.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形象。在《雷雨》问世将近半个世纪的一九七八年九月,剧作者曹禹在同王朝闻的一次谈话中,还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曹禺谈〈雷雨〉》,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由于这一人物在剧中处于多种矛盾的中心,他人的悲剧命运和全家的悲剧结局皆由他引起,所以他具有的认识意义就不仅限于人物自身,而会扩展到《雷雨》的其他方面。为对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内涵从更多角度与更深层次作些探索,以便获得更接近于作品实际的认识,笔者现将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触提供出来,以就正于剧作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曹禺,从他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起,直到1942年改编《家》止,整整十年内所写的六部代表性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同情和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雷雨》中的蘩漪、侍萍、四凤,《日出》里的陈白露、翠喜、小东西,《原野》里的花金子,《蜕变》里的丁大夫,《北京人》里的愫方、瑞贞,《家》里的璃珏、鸣凤、梅芬,这些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曹禺把他全部的感情、炽烈的爱和艺术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她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