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2.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3.
老荒 《领导文萃》2007,(8):64-67
一个托钵流浪的小行僧投奔农民起义军,一刀一枪拼天下,十六年时间竟拼出个皇帝来。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上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  相似文献   

4.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给手下算过这样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笔账算得颇有哲理,被后人称为"守井哲学"。  相似文献   

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朝末年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微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蜂箱,便跟他攀谈起来。朱元璋问:"你一年割取蜂蜜多少次啊?"养蜂人回答说:"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就多。这时候有槐花蜜、菜花蜜、枣花蜜,很  相似文献   

7.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8.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9.
正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打击贪污腐败力度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在登基后不久便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抑制腐败问题。深层次分析,这些措施涉及法律制度、机构设置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是全方位的治贿策略,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一、抑制贪腐的指导性思想——重典治国与明刑弼教在诸多措施中,首先值得研究的是朱元璋的"吏治"思想,这是其一以贯之的指导性方略,在其综合化措施中具有全局性作用。总的看来,朱  相似文献   

10.
岂是刑场     
段志强 《领导文萃》2013,(13):88-90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开基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官的人不愿服侍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读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有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不易驾驭,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朱元璋网罗人才的手段以恐吓为主。避居上海的秦裕伯不愿出仕,皇帝亲笔写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  相似文献   

11.
走近王振爽     
陈高潮  陈旭 《决策》2010,(12):I0022-I0023
说明酒 如数家珍 “明光酒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的,酒厂是由解放初期四家小作坊合并而成的,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过明光酒厂”。说起明光酒文化的这段历史渊源,今年48岁的安徽浙江商会副会长、滁州市浙江(温州)商会会长、明光酒业集团董事长王振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2.
正擅权:张居正因"凌上无礼"遭到皇帝怨恨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最怕大权旁落,历代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有防止大臣专擅的机制。朱元璋对此考虑尤深,他曾谈到:"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朱元璋发动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宿将。胡、蓝玉成为首犯,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违犯了不能"擅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言: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其实,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即是"龙相"。最典型的"龙相"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14.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15.
祸起细节     
孟莎 《经营管理者》2014,(10):111-111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相似文献   

16.
马陌上 《领导文萃》2008,(8):149-153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对知识阶级心怀疑惧。然而开国后不久,朱元璋与知识分子的蜜月期也没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17.
<正>朱元璋起自民间,目睹元末政治腐败,深恨贪官污吏害民,因而于建国之后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设立章程,禁止官吏玩忽职守、不务公而务私,而且制定严刑峻法,制裁贪官污吏,纠正贪墨之风,同时还廉洁自律,身体力行。应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惩治贪腐的效果最好,官吏"带病提拔""边升边腐"的现象基本没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齐下,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呢?  相似文献   

18.
周礼 《领导文萃》2012,(24):40-41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无一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19.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其灭亡,期间经历了270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来自北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和东部沿海倭寇的安全威胁不断,加之朝廷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的碰撞,使明朝的国防也随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明朝的国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明太祖朱元璋至宣宗是明朝国防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国家富裕,是明朝兴盛的时期,也是国防强盛的时期。从宋英宗开始,到宋孝宗止,是明朝国防发展的中期阶段,全国政局开始动荡不稳,财政危机逐渐加深,贵族官僚日益腐朽,武备松弛,边境动乱,国防发展停滞并且趋于衰退。从明孝宗起,至思宗止,是明朝国防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时期国力衰弱,皇帝沉溺于玩乐,不思朝政,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国家财政接近崩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武备废弛,南方倭寇侵扰,北方强虏南下,边患四起,国防虚弱不堪。穆宗时期和神宗初年,虽然有所振兴,但整个国力逐渐衰退,已无法挽回颓势,最后招致了明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讨过饭,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制贪污受贿的诱惑,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