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庞进 《人文杂志》2000,(1):73-78
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神物",龙必然具备种种神性.本文探讨和揭示了龙的七种基本神性.作为一种贯穿古今、广渗华夏的文化现象,龙的神性必然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生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龙的文化意蕴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中 ,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龙的崇拜心理和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龙与汉语修辞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 ,对人或事物作出生动的描摹 ,把人、物神化了 ,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民俗学、传统哲学、美学的视角,以中国的龙文化为主线,通过对中国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竞赛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它们的异同,为中国龙舟竞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中华民族对龙的尊崇过程形成的习俗中,解读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核心与本质。由此提出传统文化只有用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改造补充,才能续传流芳,才能充分发挥与彰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中华民族对龙的尊崇过程形成的习俗中,解读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核心与本质.由此提出传统文化只有用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改造补充,才能续传流芳,才能充分发挥与彰显.  相似文献   

6.
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龙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豢养、驯服、食用的自然动物 ,一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象征 ,是一种许多氏族部落崇拜的灵物经过美化的综合体 ,是图腾龙。龙文化形成于何时 ,龙究竟是什么动物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已开始向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考古资料认为远古时期的龙其实就是一种鳄鱼 ,这在考古发现以及远古遗风中都能得到证实。中国龙文化的始祖应是伏羲 ,龙文化的总代表应是黄帝  相似文献   

7.
贾未舟 《兰州学刊》2008,(9):153-157
文化误读产生于文化集体无意识偏见或有意识比附归化,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表征被西方翻译成“Dragon”,是无意识偏见的结果。“God”汉译为“上帝”或“天主”,是有意识“归化”的结果。误译加深了中西文化隔膜,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四进四出始终未能扎根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误读对中国西方观以及西方中国观的嬗变有重大影响。涉及核心概念时,最好直译或音译。  相似文献   

8.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美好含义。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dragon,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龙形象也因此打下了邪恶的dragon的印记,中国龙被西方人错误地理解成了邪恶的妖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性,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西方的文化意涵中重新塑造中国龙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佶 《社会科学》2006,21(11):161-169
在英语里,"龙"被翻译成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是恶魔的象征,是所有罪孽的化身,还有凶暴的人等含义.西方媒体还把dragon描绘成恐怖主义势力的象征."龙"落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和"龙"的英译名的贬义有关.很多学者提出应该重新英译"龙",例如loong.应该重视重新翻译"龙"的工作,这不仅与塑造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有关,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德昂语对传统文化中龙的称呼以及传统社区雕塑、绘画中龙的形状看,德昂族传统上所崇拜的龙是介于蛇与龙之间的一种图腾,并且分别以食人恶魔和人类祖先两种截然相反的善恶形象出现在不同村寨的民间故事中。但是近年来,德昂族的龙图腾统一为以至高无上的先祖的形象出现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德昂族的龙文化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探究其中的原因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由,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神话及其后来的变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就是一种神话和传统,西方文学中一直流传有关狼的故事,就明显表现了这种关系,我们从小不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某个侧面,对西方文学的一些特征有新的发现。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和文学比较的角度,从中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郭静云 《殷都学刊》2010,31(3):66-75
人类信仰的一切形象都源于可被观察的自然现象,受崇拜的形象并非来自虚幻,而是自然现象被神化的结果。本文旨在比较各上古文化的信仰内容,并藉此了解中国龙的形象自然来源。对照上古文化信仰可以发现,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然而中国的龙完全不同,其为天神,既不符乎蛇的本质,又和其它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因此可以推断,埃及蛇与中国龙的形象和神能俱不相同,形象来源应该也不一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笔者以为龙的形象来自昆虫。龙的崇拜源自农耕文化,而昆虫对农耕生活影响极深。农人天天观察昆虫,发现其具有羽化神能。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因此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不论从考古资料或古代文献中,都能发现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古埃及人也崇拜过昆虫,事实上,笔者认为与其和埃及的蛇神作对比,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本文以中国龙的古代造型和自然幼虫作对照,发现很多幼虫尾巴上有带着犬齿的假头或尾刺。这种双嘴的形状恰好符合古代中国龙的造型特征,尤其在商周礼器上,头尾两端双嘴的龙形更是随处可见。头尾双嘴是幼虫的特征,农人观察昆虫,依其形体创造出神秘概念,而神龙的双嘴形状正可旁证龙的形象源于昆虫的说法。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将着重讨论夏禹的故事和其名号。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夏禹神话也表达了幼虫与神龙的同等性。  相似文献   

13.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与drag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人们一直把中国“龙”译成dragon,多数汉英词典及英语辞书把drgaon作为龙的唯一英译对等词。把dragon作为龙的英译对等词忽略了两者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人为的在两者之间制造了一种假的对应关系。对于译者而言,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词语,不仅要译出它的表层意义,更要准确再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从龙的这一文化原型出发,国内辞书编纂者在外向型汉英词典中把Loong作为龙的释译对等词才是恰当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的客家人虽所处生态环境不同,但围龙屋的文化符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之一。聚落中常见的"伙房屋",虽然在外观上比粤东围龙屋的建筑结构简单,但在文化功能上都是客家人精神空间的缩影,两者有着深远的渊源。本文从围龙屋的文化符号、文化功能、神圣空间等不同角度,在对台湾客家聚落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其与粤东围龙屋建构的文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传播、变迁及原因,并试图与学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5.
熊湘山文化就是黄帝文化,本文阐述了其文化的表层、中层、底层和两大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是世界仅存的自史前时代一直绵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体,英文化遗产形态复杂多样,既有多民族在广大地域空间的互动融合,又有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时间纵深维度.探索和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并形成新的研究方法论.从四重证据法的应用角度,通过玉文化和龙文化交叉融合的案例分析——玉璜神话,可探讨立体地重新进入中国文化大传统的途径,为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做出方法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
【本刊讯】6月10日,休宁县“中国龙湾茶干博览馆”开馆,标志着全国首家以茶干文化为主题的博览馆诞生。该馆坐落在休宁县五城镇龙湾村,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展现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豆腐文化和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龙湾茶千传统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龙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标志.唐以前的龙,形态不一,各有差异.至唐代,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文物资料表明,这个时期龙的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龙造型中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因素,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总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