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能源巨头之一、美国电力公司同意以46亿美元了结历时多年的环保诉讼。美国环境保护署、8个州政府和十余家环保组织1999年对美国电力公司提起诉讼,控告该公司在未采取控污措施的情况下重建燃煤发电厂。环保组织认为,燃煤发电厂排放的硫  相似文献   

2.
一群美国中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竟在全美引发轩然大波。一次作业引发的轩然大波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的高中里,118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Pelton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28名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3.
“点子”,其为主意、计策、办法之俗称由来已久。而今这个古老的词汇被赋予新的涵义,成为形形色色咨询服务的代名词,而且它本身也逐渐地商品化,卖“点子”、买“点子”、“点子公司”等物事颇有方兴未艾之势。这不奇怪,因为“点子”能带来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点子”行业即咨询业前景如何?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同这一行业将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公司如何才能从中获取  相似文献   

4.
5.
在美国当“上帝”阿珠“保修十年”儿子在美国买了块地,委托建筑公司修了幢房子。我们来美国时,新房子已基本建好,儿子儿媳和我们老两口一同去验收。早上八时我们到新房子门口时,那位又胖又高大的建筑商已在新房子门外恭候,领着我们楼上楼下一处一处地验收、检查,讲...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过“鬼节”文/阿珠在大洋彼岸,与“洋鬼子”一道过“鬼节”,本文作者另有一番观感。卖鬼十月三十一日是美国传统的“万圣节”,即“鬼节”。但离节日尚有两个月时,超级市场和商店里已有鬼形鬼影出现,各个商店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做鬼生意。最有特点的是超级市场...  相似文献   

7.
《上海科学生活》2002,(11):78-78
近日,日本富士通研究所宣布,成功地开发出可通过手机来远程操作的看家机器人“MARON-1”。主人外出的时候,通过手机就能掌握家中的情况,这有助于防盗和老人护理。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我找工作的条件有两个:1.必须要和中国有关;2.必须和文化有关。我的运气不坏,那时正赶上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时候,短短的时间里,我这个文科毕业生竟拿到了六七个工作录用函。我最后选择了中国书刊社。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听了,大叫:“你难道不知道,那可是个非常激进的红色公司!”“可别忘了,我也是个来自红色国家的红色的人。”我笑嘻嘻地回答。亨利先生和他的“红色公司”图书馆偶尔借来的那本叫作《生在中国》的书,作者亨利·诺伊斯,也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创办人,对中国义无反顾的爱和他天真的理想主义震撼了我,那时我下决…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美国最流行的是亚洲一些国家的父母乘飞机来美国,给自己的女儿或儿媳去做免费保姆,被曰”飞佣”(意思是飞来的佣人),以中国来的最多。当然,善做家务的老妈比老爷子更受欢迎。绝大多数“飞佣”都无怨无悔地帮助子女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孙辈。那么去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是如何逐渐适应新环境,享受天伦之乐的?看到这些老人带孙子乐融融的情景,老美的感受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帅韧 《现代交际》2006,(7):44-44
去年暑假,我到美国北达科他州游玩,住在小镇法戈(FARGO)的一个美国朋友麦克的家里,几天的时间里遭遇到与中华文化迥然不同的美国文化,让我“休克”一番。麦克是一个中学老师,曾和玛丽安校长带领一个学生团到中国演出,我当地陪。离别的时候,他千恩万谢,并向我保证,等我到了美国,就住他  相似文献   

11.
大儿子小虎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快两年了。在长途电话交流中,他常提到美国人爱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有幸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邀请,参加小儿子小晗的“学位授予仪式”。当我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真还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  相似文献   

12.
以前,人们把出国打工看成是一种时尚,认为像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简直黄金遍地。所以为挣大把的美元、欧元,总是想方设法往外跑,少数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国。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入驻,外籍打工者更是蜂拥而至。“洋打工”在中国的掘金生活怎么样?老外们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工作和生活圈的呢?  相似文献   

13.
1955年,将介石炮制了“孙立人兵变案”,曾任台湾“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因此被囚禁了33年。本文依据上世纪90年代美国解密的有关档案,重新叙说了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5,(8):32-33
2003年6月,我的美国老公毕力被总公司调回国内.我也带着肚子里的小宝贝来到了美国伯克利的新家。我已经怀孕三个多月了,毕力和我商量,不要我去找工作,等生下小宝贝再说。不过,他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他父母在距离伯克利200公里远的奎恩小镇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中美两国之间物价的差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一个热门问题是:同样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在美国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例如,我自己在波士顿市中心的梅西商场买了一件哥伦比亚(Columbia)牌子的羽绒服,上面明确标示“MadeinChina”(中国制造),售价是69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470元。  相似文献   

16.
美国“鱼味”文/@@阿珠“钓了一条‘鱼王’!”旅居美国的本文作者夫妇禁不住笑逐颜开。我爱吃鱼。媳妇是南方人,吃鱼长大的,更爱吃鱼。但住在美国中部内陆城市,却难得吃到鱼。因此,“食无鱼”成了我们家的“民生大计”。偶尔从超级市场买一磅三纹鱼,拿回家来又炸...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15日,70%的伊位克选民投票参与了新议员的选举。“这一年伊拉克举行了3次选举,将选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个宪政民主政府。”但是,议会选举部分结果刚刚公布,伊拉克就出现了“选举舞弊”、“选举不公”的指责。正在襁褓中的伊拉克“民主”能否顺利成长为中东“样板”?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打工不容易今年29岁的李健,出生在太原市一个铁路职工家庭。2005年从国内一所大学毕业申请MBA专业时,只有俄亥俄大学给了全奖,于是他别无选择地去了美国。因为经济压力很大,李健闲暇时经常到学校的工作中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除少部分产品外,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一直比进口增长要缓慢,近年来更趋严重。美国贸易代表Rob Portman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但现在逆差主要集中在中国。面对美国的责难,中国强调,产生逆差的原因一是美国自身的生产无法维持用借款所支付的高额消费;其次是贸易模式的转变。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本土几乎只生产科技含量最高的部件,然后在中国大陆以低价格购买其他简单的部件,利用当地低廉的成本进行装配,最后把产品直接运往欧美。这种生产方式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