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四年六月,大野心家江青带了一班御用文人窜到天津,她恬不知耻地以史学权威自居,在一次“儒法斗争史报告会”上大放厥词,抛出了一个“法家爱人民”的谬论,公然鼓吹阶级调和论。这是她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铁证。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我们必须对历史上的法家和当时的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分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说明  相似文献   

2.
王张江姚反党集团为了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也把史学作为篡党夺权的工具,贩卖历史唯心主义,歪曲、伪造和颠倒历史,把中国历史搞得面目全非。“四人帮”原是一伙不学无术之徒,对史学一窍不通,但忽然染上了历史癖,大谈其历史。他们把中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篡改成“儒法斗争史”,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颠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阐述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讨论,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历史理论的观点和著作已经成为宝贵的史学遗产,对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个亟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地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曾郑重宣布:“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很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权威论断。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都忌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仿佛它已经过时了。如果有谁谈起它,似乎这个人思想过于僵化,过于陈旧了;或者说这个人思想还没有完全摆脱极左路线的影响,思想太“左”了。在报刊上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文章,即或写出来也很难发表。而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被大量翻译出来,广为传播。也有些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或者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世代.第一代世界史学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来解释世界现代史,这是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史的最初尝试.但是,就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来说,阶级斗争史观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学各个领域作出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历史依据。从1949年到文革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取得某些重要成就,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没有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正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新的大胆探索。纵观历史、应该看到,人类文明史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阶级统一史,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建设交替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教导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为反修防修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就要充分估计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历史是奴隶们创造的,决定历史进程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奴隶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抱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对人民内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也应该如此。就是说,不要一刀切。虽然在现阶段的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阶级斗争的问题,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民内部的矛盾有的就带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因此,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为了研究人民内部是否有阶级斗争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民?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4页)这是因为革命的任务变了,“人民”这个概念内容也要  相似文献   

11.
论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我国满族封建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重大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会造就重要的历史人物。努尔哈赤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推动下,在统一女真各部、促进满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和巩固祖国东北边疆的历史过程中,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努尔哈赤促进女真各部统一和社会制度转变的政治活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各族人民意愿。它的实现,不仅以女真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作前提,而且以女真劳动人民为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成员的满族,就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 要弄清楚人民内部是否存在着阶级斗争,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思格斯曾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马恩选集》第一卷232页)。列宁也说过:“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一卷443页)毛主席也曾指出:“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3.
1980年,康斯坦丁诺(R.Constantino)在《对第三世界史学的评论》一书中呼吁,把“斗争”的思想作为第三世界史学著作的“主线”。他对历史下的定义是:“人民为了不断增进自由和实现人类更高的理想而斗争的记录。”根据这一定义,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放的过  相似文献   

14.
刘师培参加过民主革命,学术造诣也很深。在史学方面,他批判旧史学“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批判君权神授,主张民族主义史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具有进步意义。他应用历史进化论观点和新史学理论撰写《中国历史教科书》,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渔猎时代进至游牧时代……由游牧易为耕稼”,冲破旧史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刘师培是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在当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对史学亦颇有研究,他在学史用史方面主张多读史书,但要不为史书所惑,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鲁迅关于“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等史学思想尤为可贵,对深化鲁迅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过去极“左”路线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以及在史学研究中片面强调贯彻阶级观点,并把它简单化、公式化、教条化的结果,使得现在一些同志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但这并不是阶级分析方法本身的问题。诚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考察  相似文献   

17.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当前我国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问题时指出:“在人民内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也还将长期存在,针对这些影响还必须进行长期的斗争和教育.”怎样看待人民内部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呢? 一九七九年《红旗》杂志第九期、第十期有的文章,在谈到人民内部存在不存在阶级斗争问题时,有的说这种影响叫“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反映”,有的说也叫“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此外,也有的说是“当前阶级斗争的对象”.究竟如何看待,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从来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存在着,任何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要反映在世界观的斗争上;阶级斗争的历史演变决定世界观斗争的内容。资产阶级按照他们的世界观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并利用他们的世界观,维护其压迫、剥削人民的阶级利益,阻止历史向前发展。现在,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建立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兴无灭资”的社会主义革命,把历史不断推向前进,无产阶级要  相似文献   

19.
苏版《世界通史》对我国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世界史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追溯苏版《世界通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传历程,剖析这部以内容宏富与体大思精、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编纂理念、以五种社会形态为历史分期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而著称的多卷本通史,评说它对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阐发它在现当代国际史学潮流中的地位,从而展现中国史学界对苏版《世界通史》的回应、勾勒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四人邦”的御用文人罗思鼎、梁效之流,为了篡党夺权,挖空心思在中国古代史上寻找所渭的历史根据,在“复辟”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竟然无中生有地胡说什么战国时期中国实行了封王爵的分封制,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并峙、七王对立的封建割据局面,就是封王制存在的证据;胡说什么秦始皇时期王绾、谆于越主张在部分地区封皇子和功臣为王,与项羽分封十八王,是儒家的反动路线,是“大搞分裂割据,开历史倒车”的复辟路线(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红旗》1974年8期)。这真是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的“大发现”。历史事实不容篡改,我们必须对“四人邦”的影射史学予以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