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2.
李天福 《兰州学刊》2009,(5):183-185
在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中,“神性”与“人性”是互为补充与参照的两个重要范畴。沈从文的“共通人性”与京派的“普遍人性”具有对应关系,蕴含“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其生命神性范畴既是对人性范畴的补充,又是对人性范畴的提升,从另一维度揭示出沈从文生命诗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我"和"我们"——关于个性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个体性,Individualit?t,individuality),按照Hein-rich Schmidt的《哲学辞典》,意指“特性,包括性格和特征在内的整体,通过这些性格和特征,一种本质作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表现出来”^[1]。狄尔泰在《论个体性研究》中详细描绘了自我与非我的意识是如何发生的,他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4.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5.
梁琴的新著《难以诉说》,既包括她以往最擅长抒写的个体生命的返顾,又含有新的精神“原乡”,而新开掘的精神资源及其相关联的新的写作方式,或许正是她艺术上自我超越的先兆。因此我有一种感觉:如果她在散文创作的路途中上顽强地走下去的话,那么《难以诉说》很可能成为她创作道路上重要转折的一个标识。据我所知,有一部分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个体生命记忆的抒写中要么咀嚼一己的苦难经验,沉溺于不无夸张的伤感情绪;要么过滤掉往日生活的苦痛,试图抓住由此蒸馏出来的如梦如烟的温馨氤氲,总是以矫情、自恋和伪饰的方式,显示甚至…  相似文献   

6.
现代作家中,我不知道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水云》)虽然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尚无系统的理论表述;但是,他的一系列散论中几乎贯穿着对“生命”的思索,他的作品更是离不开对“生命”的倾心与眷念.可以说,把握沈从文的生命观是理解沈从文艺术世界的关键,是打开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那么,沈从文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  相似文献   

8.
刘永丽 《船山学刊》2004,(3):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集《看虹摘星录》里 ,探讨了那种最原始的不拘泥于外在束缚的生命形式 ,并指出由于文明社会的教化 ,这种生命形式在现实中的不可获得。在沈从文的理念里 ,最为理想的生命形式是“神性”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9.
论沈从文上世纪40年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4 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上的彷徨期 ,随着以湘西生命形式为根基的生命理想的失落 ,沈从文的生命焦虑与文化焦虑日益加剧 ,这时期他思考的问题都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何在 ?如何实现生命重造与文化重造 ?这些问题成为沈从文这一时期思考的中心问题 ,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就成为他创作中的“生命重造”主题。沈从文由此涉入对生命问题的“抽象的抒情” ,弘扬“生命神性”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文学观。一、文学的目的与作用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以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这段话不仅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自己作品主题及风格的形象归纳,还隐含着他的文学理想,目的是表现“人性”,作用是通过展示人性来改造社会。严格说来,沈从文省略了他要“供奉”的人性的限制词,即“善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悻…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立德、立功、立言”中获得人生的真正价值──评郭广银《伦理学原理》趋越尽管个体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理性生命却是可以永存的。人可以用毕生的德行、功业克服感性之在的有限性,即在“立德、立功、立言”中使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是要在人...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曾经指出,“各种法则的抽象本质是普遍的自在而为地存在着的意志,但它们的现实性是有生命的伦常”。但“有生命的伦常”与“生命的伦常”大相径庭。从字义上理解,前者指具有生命力的伦常,而后者是指生命应遵循的伦常。最近,知名学者周德义教授在专著《我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上,刘勰持一种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念上,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中。钱穆说:“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①天人合一、心物相通的思想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并成为渗透各个文化学派的基本思想。儒家的孟子认为,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会出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物我合一境界;道家的庄子也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方法,主体生命会与天地宇宙相融合,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湘西自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的人性理念,深受湘西自然精神的浸染。他的“人性即自然”,是主张固守人性的本来;“人性美在自然”,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人性美在生命”,是崇尚生命的庄严和雄强。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体现在小说中的语言形态实际上是熔铸着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情感倾向、美学追求的个人“言语”.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独特的文体语言风格形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别林斯基认为.“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是正确.简练.流畅,这是纵然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可以从按部就班的艰苦锤练中取i?的”.可是,“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建构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为己任。沈从文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早在三十年代即…  相似文献   

18.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在《悲剧的诞生》中同等重要.从修辞的意义上说,日神精神对外观的建构就是在修辞中展示一个个体化的世界,酒神精神的破坏性则同修辞追求偏离和超越的转义之本性相契合,生命的二元冲动正是在陶醉中赋形的修辞.这种修辞学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作为肉身性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而存在于当下与世界的遭遇中,艺术则是生命境况的展现,即在陶醉状态中的赋形.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组织理论中,个体与群体关系可谓是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相对来说,儒家比较注重群体性,道家学派比较注重个体性。老子和庄子赞美婴儿品格,彰显自然个体性;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彰显政治个体性;玄学重视本体论思考,彰显生存个体性;道教以宗教形式延续道家学脉,彰显宗教个体性。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