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体系建构:福利治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具有深刻的结构根源.留守儿童是风险最大、自我保护能力最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亟需社会关爱和保护.研究者从福利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政策体系不完善,组织架构不清晰,留守儿童社会保护资源短缺.政府部门需要注重国家基本责任承担,强化家庭主要责任主体的意识,通过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及社会组织力量的有效参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服务传导机制,才能有效应对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方茂  李和  范俊 《社会福利》2014,(12):51-51
正之一:政府主体责任要明确,不要停留在笼统层面。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儿童发展优先保障的责任。其次,坚持适度普惠托底的责任。从理念上,对于儿童保障问题,国家要主导,但主导不等于包办。再次,调动扶持社会资源的责任,积极的思路应该是做好制度的设计、维护工作,在制度的引领下,想办法用社会的资源、力量来化解社会矛盾。之二:职能部门要推进协同,不分而治之。首先,建立科学的协商和决策制度。要充分发挥儿童保护工作机构的协调作用,贯彻  相似文献   

3.
转变之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为更好地保障孤残儿童生存和发展,青岛市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孤儿保障和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相似文献   

4.
刘凤  于丹 《学术交流》2015,(4):155-159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数量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中,业已成为国家在困境儿童救助领域的有力补充。在困境儿童救助工作领域,虽然非政府组织的救助范围广泛、救助形式多元化,救助工作人员趋于年轻化和高素质化,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衡、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面临着独立性与自治性缺失、资金匮乏与公民慈善意识、教育观念落后等制约着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因素。基于此,欲推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提高困境儿童的救助效能,非政府组织要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构建困境儿童救助预防机制;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13,(12):F0002-F0002
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是由天津市武清区民政局、世界宣明会和美国慈亲基金会合资兴建的一所集养护、医疗、康复、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的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办儿童福利机构,一方面积极引人保育、医疗、养护、特殊教育、职业培训和行政管理的国际化经验,另一方面主动与社区融合,发挥儿童福利院的辐射作用,普惠困境儿童。既彰显了国际化、社区化的特色,也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2):100-106
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儿童、家庭监护缺失及监护不当儿童构成困境儿童群体。当前,我国困境儿童的发展权在从法律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保障性"障碍,儿童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突显出来。与成人群体社会福利目标主要体现为生存权的保障不同,儿童社会福利救助是与其发展权积极相关的,对于儿童而言,发展权是建立在生存权基础之上的,由受教育权和参与权保障的基本权利。加强困境儿童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实现困境儿童权益保护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制度转型凸显三大基本特征中国政府一直将尊重儿童权利、维护儿童权利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来推动。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以保障民生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为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近年来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服务的情况表明,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已经进入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的重大转型时期,呈现出以下三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政府决策突出重视民间参与。2012年儿童福利领域一个突出现象是全民关注和参与,政府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以及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全社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由此使得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02年底,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需要特殊关爱、特殊保护的重要群体。儿童期是人生的起步期,也是生命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保护工作,参与缔结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相似文献   

10.
正策略之一,打造多元载体立足救助职能建立救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作为联席会议的核心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社区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在市、区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了271个街道和社区救助点。在部分社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社区主任一社区儿童工作者一社区信息联络员三级未成年人社区保护网络。打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平台。通过合作共建、购买服务、举办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成为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政策界对儿童福利和教育的投入,不仅从社会公正的角度考虑,也从国家的经济能力和生产率的改善,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层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加强等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在英国,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曾经把结束儿童贫困作为最重要的施政目标之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他之后,继任的布朗政府更是把儿童福利提升到国家未来的战略高度来对待。  相似文献   

12.
儿童福利,从广义上讲,包括负责儿童社会福利工作的组织机构、儿童生存和母婴保健措施及机构、有关儿童工作的法律和相关保护政策、儿童受教育权益等保障措施。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政府为收容“三无”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而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孤残儿童福利的主要力量,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职能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3.
建立儿童救助与福利保障相衔接的“大儿童福利”格局,就是要把儿童权益保护、儿童紧急援助等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和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儿童救助、保护和安置机制,让需要得到保障的儿童得到相关机构的庇护,确保管理部门按职权做出裁定后,由相关的福利机构进行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14.
正首先,民间力量养育孤儿、弃婴要有系统化的思维所谓系统化,就是把民间力量养育孤儿、弃婴的工作纳入到中国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中去思考,去设计和推动。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有两大支撑:一是各类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主要包含儿童福利的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标准。它是以津贴的形式,通过现金发放到困境儿童或其监护人手中。二是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基层福利服务机构、站点、人员和其他专业化服务机构,解决提供服务的问题。民间力量养育孤儿、弃婴,要纳人中国儿童福利体系这个大框架中去定位和思考,在政府制度性保障的基础上,着力提供福利服务,发挥补充作用。其次,民间力量养育孤儿、弃婴要有规范化的举措所谓规范化,就是民间机构要像政府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一样,规范运行、按章办事。为此必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理念要规范。对待养育孤儿、弃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1994开始,救助儿童会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在孤残儿童养育、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等方面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双方组织了多次有民政系统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参与的儿童福利国外考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探索孤残儿童养育的有效模式,拓宽儿童福利的工作思路,更好地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2006年1月,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英国救助儿童会双方共同组团对苏格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苏格兰的儿童福利制度和替代养护方式。  相似文献   

16.
特殊儿童法律保护的立法状况 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特殊儿童的合法权益,并能给予尽可能多的照顾,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做法。特殊儿童福利立法的宗旨和目的是避免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并帮助其适应社会,使其健康成长,获得社会温暖。 以保护残疾人为宗旨,同时涉及保护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规章主要有: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另外,涉及残疾儿童福利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了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社会组织为物质载体的社会建设思想,政府在多方面的社会建设实践中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但是,由于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片面推行政府主导模式,导致社会领域出现了政府力不能及而社会组织又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只有将党的社会建设思想与政府的社会建设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政府主导力量与社会自主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突破当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14,(6):10-11
正核心提示:虽然河南洛宁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在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方面,却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一方面,在明确和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满足困境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助养、助困、助医、助学、助业"五位一体"救助体系,全面保障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依托儿童福利院成立县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18个乡(镇)依托民政  相似文献   

19.
甘薇薇 《社会福利》2007,(10):16-17
2007年是儿童福利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年,是儿童福利事业大力推进的一年.2007年,进一步推动各地<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落实和贯彻;全面总结"明天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纳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加强设施建设;总结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的"河南经验",研究制定全国政策;积极拓展项目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3,(11):31-33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儿童福利的法律法规基本建立,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得到落实,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初步建立,孤残儿童的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