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相关链接     
《社会福利》2003,(8):32-35
2003年8月1日,伴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民政部发布的与之相配套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原有的883个“收容遣送站”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和丰富了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4,(8):27-28
构建"158"救助管理网络 构建救助管理网络是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南京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为此,从救助管理工作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81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下简称“新办法”)。这一天宣告了实施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即将执行。辽宁省民政厅同时转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民明电[2003]1O7号),从这一天开始,大连市收容遣送站和全国各地百所兄弟站一起,开始了彻底的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设施的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造和改建。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4,(8):30-3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一年。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救助管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新的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解决社会困难群众生活问  相似文献   

6.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新的救助制度适应了社会公平、民主和人性化发展要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称赞。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思维观念等诸多因素,出现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特别是职业乞讨、强讨恶要、跑站骗助等行为严重干扰了救助工作秩序,救助难、安置难成为制约救助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4,(7):36-39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8月实施救助管理制度以来,全国各救助机构依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行以人为本、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先救治再救助的工作原则。围绕这一新的救助制度和工作原则,全国所有救助管理站千方百计想办法,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实行亲情服务,人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实施近六年来,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跑站,骗票问题仍然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突出的问题,成都市救助管理站针对这一问题,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救助管理当前面临的难题 一、救助对象在短期内难以甄别 核实求证是体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该救助的一定要救助,不该救助的不应救助”基本原则的重要手段。有部分求助者抱着骗助、冒助钻政策空子的心理不肯说出真实情况;有些因务工不着,发生临时生活困顿而寻求救助的人员,他们羞于让家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在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对需要帮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了有效救助,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延续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我省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管理,各地救助管理站严格执行国务院391号令,关爱性的救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 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细则》)以来,流浪乞讨现象和救助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 在城市的繁华地带,乞讨人员明显增多。以  相似文献   

15.
创新工作方式 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国务院对救助管理工作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办秘书一局《专报信息》上批示:"民政、公安等部门认真贯彻《救助管理办法》工作很有成效。希望继续努力,注意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救助管理政策,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创新工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4,(4):32-34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施行。为切实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4,(12):33-36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一年多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领广东省救助工作的改革和开展,并将救助管理工作列入广东省实施的"十项民心工程"内容之中。广东省民政  相似文献   

18.
针对湘鄂赣三省十县{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江西省修水县、宜丰县、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毗邻相交,人口流动大,“跑站骗站”现象严重,边界流浪乞讨人员来源复杂的状况,为切实加强三省十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共创平安救助工作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达到教育警示“跑站骗站”人员,弘扬正气,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2013年12月31日,三省十县的民政部门在江西省修水县召开首次联谊会,商定出台了《湘鄂赣三省十县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横跨三省联合建立邻县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之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上海市民政局以《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一系列全国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自身职责,努力打造救助管理“六个一”工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救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5,(8):1-1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两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性的变革已经初见成效。各级民政部门尤其是救助管理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转变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主动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