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贤 《江淮论坛》2014,(1):188-192
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8,29(4):93-97
玄言诗窒息东晋文坛百余年,文坛呼唤时代的弄潮儿,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便应运而生,具有时代的必然性.然而,两人的影响却又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这就是各自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偶然性.条件不同主要表现在因出身的不同而造成的传播媒介之别和两人的生活经历的迥异.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劝学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返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他每日饮酒作诗,倒也自得其乐。不料,他有一天遇到了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表现其做事态度的,还是表现其为人态度的,都体现出一种令人觉得欢喜、亲切的人情美。而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则是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拓者。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田园诗。只有他那些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的田园诗。几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主要是从事躬耕陇亩和诗文创作。他以超现实的审美态度来反映现实生活、记录理想生活,又以平淡简约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千余年来,人们对他的田园诗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以生态学视角对他有关描写田园生活、表现自然生态内容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探析,以期凸显其诗的爱家情真、爱乡景真、爱农事真、爱民意真的生态神韵。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观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且复杂,反映了他心灵中最为真实的情感状态,包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际耕作的艰辛感受,以及不能超然世外的苦闷情绪。其艺术风格也独树一帜,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质朴、平淡和所蕴涵意境的高度统一。此外,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还表现在构造了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 ,存在着二重人格 ,一是理想人格 ,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诗人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 ,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困境 ,迫使诗人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自卑情结使诗人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 ,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  相似文献   

10.
归隐田园使陶渊明从空间上避开了世俗社会的困扰,虚拟的桃花源亦可从意念上修正现实田园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但儒道思想的影响、仕隐无常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两重性带给他社会归属、道义归属上的困难。他的心灵深处是复杂的,他在精神上直至死亡也是无可归依的。陶渊明只有从“形”上彻底消逝,方能达到其“神”的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元末文人共同尊奉的精神偶像,元末文人不仅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崇高人格中培养起文人自我的独立价值,也寻找到了他们心灵与出处、行迹的精神支撑,并且在学习陶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诗学养料。而这种诗学取法也因他们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学习陶诗首先主张从其人品出发,经过对其情性、人品的学习进而认识陶诗的内理;当然,他们也在陶诗中品味到对自然、宇宙的适意,以平淡之笔陶写一己之心灵与情绪。而两种不同的解读与取法实则培养了属于元末文人自我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2.
董连祥 《阴山学刊》2003,16(5):32-36
南北朝以来,文人多方面地效法陶渊明。择取雅号,投合其情趣;喜爱一物,逼似其嗜好;粪土王侯,继承其精神;从业农桑,发扬其传统;恣意游遨,摆出其姿式;关心民瘼,具有其胸怀;写田园诗,呼应其创作;亦步亦趋,模仿其诗体;才高者,祖述其诗风;中巧者,化用其章句。学陶已成为一个综合概念,成为一种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典籍之一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思想 ,为历代的养生学大师所重视和推崇。从“长生久视”、“道法自然”、“柔弱处上”三个不同的角度 ,深入探讨《道德经》中的养生学内容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中的易道与天道、人道及神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所言易道主要是对天道与人道的摹写,而象与辞则是易理的载体,是《周易》论断吉凶的真实依据,筮法虽形式上亦被赋予了法天道的象征意义,而实质上与《周易》的吉凶之理并无真正的联系。《易传》所谓天道,主要是指阴阳对立统一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人道主要是指仁与义相反相成的社会生活法则。天道、人道与神道三者之中,天道居最高层次,统摄人道与神道,而人道实乃三者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小说《离婚》集中体现了他的语言艺术魅力。老舍的语言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北京韵味,老舍用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使作品极其本色,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美感;2.通俗质朴而又典雅精致,老舍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认真选择加工提炼,做到雅俗共赏;3.简洁凝练而又含蕴丰厚,老舍具有极高的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是与他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4.幽默诙谐而又不失严肃深刻,这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的创造性运用,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