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聂敏里 《学术月刊》2022,(10):23-32
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余英时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阶层,因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士即便真的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公共价值的特征,但这和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两个概念。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独立于社会公权力之外的一个社会知识文化阶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职能高度分化的产物。余英时试图通过赋予士以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来论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无论是在对士的社会身份的把握上还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都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错误。  相似文献   

3.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都曾在灾难中经历流浪和漂泊 ,但现代知识分子在流浪中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具备了自由性标志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在 2 0世纪 4 0年代前后对知识分子自身角色与使命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与深入的剖析 ,他既肯定了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这一阶层自身存在的弊端 ,认为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知识分子应根据时代要求 ,既要保持传统士的品节 ,本着自己的信念与良心 ,发出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的、强有力的声音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服务于整个社会与整个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分子和人才问题的论述 ,对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创新精神 ,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如何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烧饭”是古代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以焚烧酒食祭奠祖先的礼俗.烧饭礼俗从古流传至今,是蒙古族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礼仪活动.蒙古族的烧饭礼俗有尊卑之分和男女之别.烧饭礼俗产生的文化根基为萨满教的灵魂不灭论;“女性不洁说”是烧饭祭祀中限制女性的文化根源;萨满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但那边世界的生活秩序与这边世界完全相反.烧饭祭祀中出现的违反常态的举动是为了迎合灵魂世界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 ,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 ,这种混同在文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 :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 ;将文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 ;视西方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 ,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 ,进而高举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旗帜 ,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 ,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德本 《学术界》2001,(2):64-73
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首先应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学科定位,这是方法论的前提;在此前提下,科学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思想体系,这是方法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这是方法论的核心,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三个有机联系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源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得到了系统的清理,有关基本概念得到了科学的阐释;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汉语同族词的整理方面也卓有成效;汉语同源词中的特殊现象、汉语词源学史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汉语词源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汉语词源研究的应用性探讨得到加强。今后,有关汉语词源的理论研究还要不断地深化和系统化,有关术语还要进一步的清理与阐释;研究方法上要多形式、多学科结合;汉语词源的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黄文山是较早倡导文化学和从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他早年信仰无政府主义 ,后改奉国民党正统意识形态 ,成为倡导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文山取文化学的立场 ,以文化学理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来探讨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的文化观的转变 ,充分显示了文化学的理论对其文化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 ,反映了近代思想与学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存在从政治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的两种主要界定方式。通过解析这两种界定及其局限性,并追溯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不仅仅是个词源问题,更包含着有别于西方语境的特殊社会历史意蕴。因此,研究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区分两个视角,即研究者与执政党视角的区分,避免简单地以研究者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定义,去限定和替换实践中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书面语言的语气停顿是书面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从表达者和阅读者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需要。因此,作为对书面语言语气停顿标示的标点符号就成为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从书面语言的历史演进轨迹的角度,论述了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精确表达的必然选择,认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是“准文字”,指出了标点符号在修辞方面的文字功力。认为标点符号具有组织构造语言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则,标点符号特别是点号的正确点断对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表达具有语法学意义。从语法学的角度解读了点号的层级关系。指出恰到好处地使用标点符号应该是编辑出版领域工作人员的业务修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考查郭璞注、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笔记杂著、《说文系传》等代表性语料中的词源研究情况 ,可以对这一时期的词源学史略作梳理 ,从而为整个汉语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国与国之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定位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学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为此,应在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产权法定原则不仅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知识产权立法的方法性原则。该原则贯穿于知识产权立法的始终,贯穿于知识产权的所有制度与规范之中。它是一种对知识产品以法定方式予以赋权的方法,体现了知识产权立法的显著特点。将该原则确立为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其正当性。该原则具有重要功能,对知识产权法定原则进行正确分析和定位,能够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应选取适当的立法模式,应不断创设和确认知识产权的新权利类型,应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律,应符合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立法将知识产权确定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不过,法学界仍然存在不同意见,通常围绕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双重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和授予性发表各自观点。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双重性、专有性、时间性方为知识产权独有的特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或全部或部分地具有无形性、地域性和授予性特点。结论是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20.
葛兆光 《文史哲》2006,6(3):48-60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叙事。这三重叙事方式,在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下,确立了直至如今的中国思想史基本脉络,并且越俎代庖地充当了思想世界的“历史”。在这一思想史叙事逐渐脉络化背后,有一种发掘精神资源和思想传统,为当代重新树立“统绪”的意图。可是,这样的叙事脉络忽略了古代思想世界具体的历史环境、政治刺激和社会生活,也使得中国思想史常常出现后设的有意凸现或者无意删削,并且由于脉络化而线索变得很单一。因此,新思想史研究,应当回到历史场景,而在思想史与知识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人为地画地为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