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最终在宋代的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完成.对"权"的不同诠释,一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权"的诠释是时代的外在要求和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孟都重视仁义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但在面对"利"时,两人却有着不同:孔子很少谈利,凡事只问合义与否;孟子常立足于现实的考虑,肯定并追求一种对百姓、国君都有利的大利、公利.这种分野影响了后世儒者,为儒学的理想追求与功利考虑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孔孟"信"德的共同点:"信"理上都强调仁包含着"信",内心忠实无欺,从义而行,言行一致;"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社会和谐之本;通过教与内省以达信.孔孟"信"德的区别点:在"信"理上:在仁与信上,讲心性与否,与仁并列高低之别;孟子讲信与"诚"相连,而孔子只讲忠;言必行,行必果与否的区别.在"信"的功利价值上的区别.在达信上,践习与养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天是孔孟儒学的重要范畴 ,形而上学是中西哲学的共同诉求。就孔孟天论的形而上学意义而言 ,它不仅为孔孟儒学提供了信仰的精神支柱 ,而且是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6.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孔孟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孔孟孝道思想的传承及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主张臣民对君主要恭敬、忠诚、竭力供养;认为父母长辈应当慈爱晚辈,而晚辈则应当孝敬、赡养长辈;提倡夫唱妇随,互相恩爱;坚持华夏应当安抚和教化夷狄.孟子则主张君行仁政,臣民敬忠;认为父子要重恩情孝慈,不要互相责备;提倡男女遵守礼规,互相爱护;强调华夏要严正地管教夷狄,维持一统.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孟子在道德起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孔子的道德学说为孟子的道德学说的阐发提供了理论原型,而孟子的道德学说则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孔子的道德学说。两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诗学主题,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断裂:孔子诗学尚“致用”,孟子诗学主“求是”。春秋、战国对诗迥然有别的定位,决定了孔孟之间诗学主题的变迁。孟子以“求是”的认知态度为文学阅读树立的“以意逆志”的接受原则,这是他对中国诗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也是诗学主题转换的直接产物。“以意逆志”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诗学观念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11.
仁学由孔子发其端,孟子极力阐扬,至朱熹而孕育成熟,其间经历了“如何行仁”、“为何行仁”、“何谓仁”三个阶段。孔子提升仁为人生大德,孟子用性善论证明仁的内在性,朱熹定义仁为“爱之理,心之德。”朱熹之后,诸儒谈仁,都未能超越孔、孟、朱所建构的仁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先秦礼乐文明与孔孟道德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礼乐文明未必催生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思想家的道德理想主义,但孔孟道德理想主义的必要条件却是先秦礼乐文明。正是由于对这一必要条件进行了合法化认同和创造性转换,孔孟比其他先秦诸子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型文化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相似文献   

14.
在仁的界定上,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也",这涉及结构与内容,也涉及自然与社会.孔孟在仁上既有一致、又有区别.孟子的界定表明他对孔子思想有所具体化、又有所狭隘化.在仁上,应该由孟子向孔子回归.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孔孟的确没有自成系统的美学理论框架的"显体系";但有对美学"一以贯之"的言论与思想,质性明确而独特,且环环相扣、自成一统,可称之为"潜体系".对此,陶渊明心领神会,付诸践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代有巨大影响。文章从《论语》和《孟子》入手,通过对孔子和孟子教育观、道德观两个方面的比较,总结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君子之师",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回归"君子"的原初含义,强调"位"与"德"的结合,从培养合格管理者的角度,揭示孔子"君子学"的真实意蕴;进而探讨君子之"德",把君子的道德修养作为其从事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并立足于君子之"政",从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角度,展开儒家的"德政"思想.孔子的"君子学"对于任何时代社会管理"精英阶层"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学元典中“权”字意蕴主于“变”,历史地辨析“权”的不同类型,把“权”放在儒家理论中的较高层次,这对于全面把握儒家思想特质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