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文通先生对陈确的思想甚为推重,以为“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擘。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惟斯人能烛其微隐而矫之。”(蒙文通《致郦衡叔书》,《中国哲学》第五辑第370页)而陈确思想的核心,正是他的心性学说。陈确的心性学说,注重后天的习行事为和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并进和实行实功以为特色。而这正是起源于否定宋明理学虚构的先天独存的人性本体,并以不惟名而是,求实理实益的价值取向为思维构架的。这也正是陈确的心性学说的实质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阳征 《船山学刊》2003,(4):55-57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是明代“最后一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弟子,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大变动时期,通过批判明末王学偏执于形上思辨的玄虚之弊,自觉地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理,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之重要组成部分。陈确虽然学出王门,但自称“素不喜理学”而对程朱陆王批评甚厉,所著《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震撼一时。其中《大学辨》以辨伪为特色,考证《大学》并非孔子、曾子之书,驳斥其“知止”之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诸派立论相争之根基的彻底瓦解,也可看作是对宋明以来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确,浙江海宁人。生于明万历32年(1604年),卒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初名道永,字非玄。又名筮永,字原季。清顺治4年(1647年)“国变”后更名确,字乾初。陈确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一个高峰。在民族矛盾斗争中,他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陈确把明王朝同清王朝的矛盾和斗争,看作是民族矛盾和斗争,他是站在民族自卫立场来看问题的。他和当时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一样,在社会大动荡时代极力探讨国家兴亡、社会治乱的根源。他探讨的结果,认为有三大弊端,把“中国”搞贫弱了。一是宋明理学的传播,造成“学失教衰,无人不昧其本心,无人不丧其本心,而犹覆之以义理之言,玄之以性命之旨,若可跨孔孟而之上。言以近佛者为精,书以非圣者为经,晦蒙蔽塞,积五六百年,  相似文献   

4.
陈确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终身生活在民间的学者。他在反对程朱理学中,对哲学认识论、知行关系、无神论、人性论、理欲论以及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深入揭示陈确的思想,这对于研究蕺山学派的发展以至明清之际哲学思潮,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贵刊年今第二期《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一文,立论精审,自有一种生新之致,阅后启迪良多。但在比较两人的理欲观时,作者却把陈确的“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陈确集》下册第461页)当作了黄宗羲的观点。陈确这一观点正是黄宗羲所批驳的,作者不辨于此,说了这么一段活:“黄宗羲没有简单地否定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张,而是把宋儒作为对立面的‘天理’、‘人欲’作为对立统一体有机地加以融合调整,主张‘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与陈乾初论学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心学思想在其成熟过程中,受到同为蕺山后学的陈确、董吴仲、恽仲升等人的影响,其中又以陈确思想的影响最为关键.在陈确思想的影响 下,黄宗羲逐步放弃了他在早期著作《子刘子行状》中所坚持的本体即是“未发之中”的观点,而将关注的视线由先天的本体释读转移到后天的工夫落实上,并最终于《明儒学案·自序》中提出了以“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为思想宗旨的心学观点.在这种转变中,源自时代的思想压力与陈确思想的启发,是黄宗羲得出这一结论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师院中文系“明清诗文研究室”试办、钱仲联教授主编的《明清诗文研究丛刊》第一辑(约十八万字)已内部刊行。其中有两篇值得重视:一是梅州市博物馆印赠的新发现的黄遵宪佚文《敬告同乡诸君子》,此文是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二是《馆藏明遗民陈璧诗文残稿初探》,此  相似文献   

8.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9.
秦人本为何族,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说是羌族,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说是戎族犬戎之一支。我认为应是夷人的一支。 (一)从鸟降生。 从鸟降生,是夷人传说的特点(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87页)。《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的楚越战争,主要见于《史记·越世家》的一段记载。清代以来,一些学者结合有关史料,对楚、越之战特别是楚灭越之役开展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0页)、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40页)、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1页)、杨宽《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江汉论坛》1991年第5期)等。但是,各家之说尚相去甚远,表明离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有一段距离。受到上述讨论的启发,我们也有了一些想法,现刊布出来,希望能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1.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原籍直隶容城县,后改入河南辉县籍。17岁中举,屡经会试不第。明清两代多次拒绝朝廷征聘,而以讲学著述终其生。因长期在辉县夏峰村聚徒讲学,故有“夏峰先生”之称。有《夏峰集》、《理学宗传》、《四书近指》、《书经近指》、《读易大旨》等著作传世。他是明清之际学术大师之一,与黄宗羲、李颙一起被人们推尊为清初“三大儒”。他还是一位气节奇伟之士,曾勇敢地参加反对阉党和抵抗清军的斗争,获有“始于豪杰,终以圣贤”(申涵光《聪山集》卷3《孙钟元先生诔词》)的美誉。因此梁启超盛赞  相似文献   

12.
《中山狼传》的作者,现在见到的版本都署作明朝的马中锡(字东田),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文言小说选》(1981年6月版)却对作者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原作者是宋代的谢良(生平无考),原文收在《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等书。马中锡对原作进行了许多加工润色,思想、艺术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个“说明”不承认马中锡的著作权,而只承认他对《中山狼传》有艺术上的加工润色,未免武断。  相似文献   

13.
<正> 明代黄绾(1480—1554年),浙江黄岩县人,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是王阳明、湛甘泉的挚友,后崇信王学,在阳明门下,执弟子礼,与后起的王龙溪(畿)、钱德洪同为王门高弟。对于黄绾的思想,容肇祖先生在40年代著文称氏早年尊崇王学,但他晚年“转变了”,在王学营垒中,他第一个起来“不留余地”地反对王学,并早在明末顾、黄、王以前,在黄绾那里就有了启蒙思想。(《浙东黄绾思想》,载《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自此以后,一些论者相沿此说,竞相拔高,以至时下又把黄绾列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倡经世致用的启蒙人物。  相似文献   

14.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15.
汤孔仁 《船山学刊》1987,(2):114-116
黄宗羲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有很大思想价值的著作。《辞海》(1979年重新修订)对此书的命名,认为是因黄氏“向往箕子为周武王陈《洪范》,故以名书。”(《辞海》缩印本第1390页)《辞源》(1979年修订本)也认为黄氏“当易代之际,自感不遇,又不欲出仕,因取明夷为名” (第二册,第1413页)这些说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黄宗羲原来的书名是《待访录》,“明夷”二字是乾隆时首次刊刻其书的郑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作为修身成人的方法被宋儒所推崇,并由此成为宋明时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然而其作者及成书时代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四书体系的僵化,产生了一些弊端,陈确的《大学辨》就是对这些问题所做的回应。他认为《大学》非孔、曾之书,否定《大学》所具有的权威地位,并对《大学》所提倡的方法进行了反思。陈确《大学辨》也受到了刘宗周的影响,加之其独立自由的学风,最终形成了《大学辨》对《大学》新的理解,开启了为学方法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 明清之际的时事剧,是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大的政治斗争和动荡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明确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创作成就上,时事剧作品虽然有优劣、高低之分,但无疑地有其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共同的艺术特色。 明清之际时事剧有二十八本之多,但现存的只有七本,占四分之一。它们是:反映东林党人同魏忠贤阉党斗争的《磨忠记》(范世彦)、《喜逢春》(清笑生)、《清忠谱》(李玉);反映明朝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两须眉》(李玉)、《合剑记》(刘键邦);反映满洲攻明和明  相似文献   

18.
唐甄(1630-1704年) 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猛烈的批判,是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的进步思想家,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封建统治者以反动理学和八股举业严格箝制思想的明清时代,唐甄“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潘耒《潜书》序),“积三十年”写成了他的主要著作《潜书》。《潜书》原名《衡书》。“‘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是批评天下政治、学术得失,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潜书》在当时很有影响,“每一篇出,人争传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1127一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宋史》有传。《诚斋集》和《诚斋易传》是其代表作。他是一位工于诗、精于易而深于史的学者。然而,由于其诗名甚高,以致后人忽视了其易学成就和史学思想。杨万里虽不是史家,没有专门的史学著作,但其史学思想对明清史学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确是刘宗周三大弟子之一,拜师蕺山是其人生的转折点,对老师的孺慕之情也比其他同门更为深厚,他在其师生前三往问学,死后三往祭奠。刘宗周也曾以"千秋大业"相期许,这种期许成为陈确撰写《大学辨》与《性解》完成对宋儒学术批判,以及倡导"素位之学"的精神动力。陈确后半生还致力于蕺山学的弘扬,曾组织省过社以及同人讲会,薪传"证人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