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刊登的马自毅先生<"总教习"还是"洋文正教习"--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考证>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和见解,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价值规律论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方面.劳动价值论及其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中是伴随着商品经济不断高级化、复杂化而具体化的.从深层意义上看,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可以综合的.  相似文献   

4.
许成安 《学术界》2001,(6):110-1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丁建中等人在<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通读该书我们发现,该书作者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其实是在曲解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就草率地向马克思及其价值理论发难的;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所谓"新理论"也缺乏小心而细致的论证;该书中甚至还存在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可以说,<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是一本理论错误、逻辑混乱、文字粗糙的低劣之作.  相似文献   

5.
杜道流 《学术界》2005,(2):134-139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7.
刘有源、田辉玉的<论自然力价值及价值论整合--兼与胡钧、魏焕信、卫兴华、周骏等教授商榷>的文章,"新辟路径"用自然力价值来说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断定"各种形态自然力的耗费形成价值实体".价值的实体是劳动而且仅仅是劳动.自然力价值论的一系列缺陷和原生障碍,同其它形式的要素价值论一样,是无法弥补和难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汉武帝太始四年和征和二年两说.徐朔方先生赞同王国维太始四年说并驳斥程金造<从报任安书商榷司马迁的卒年>有关征和二年的观点.分析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徐先生由于在一些地方误读文献,加之忽略了一些历史和生活常识,故而其<补说>并不能够证明<报任安书>写于太始四年,因此赵翼和程金造关于<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的观点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在发表于<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澳门开埠的若干历史问题>一文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尚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材料,对汪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许成安 《江汉论坛》2003,1(7):49-51
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及其假定前提进行思考.理论的假设前提与理论观点本身是存在差异的,前提是保证理论观点成立的条件.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而且,价值理论的存在前提条件和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张秀琴  文兵  李德顺 《学术界》2004,(3):113-12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发起的"青年哲学论坛"举行了题为"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讨论,张秀琴博士主讲了<超越、抹平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初探>的话题,文兵、李德顺等十多位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考证"关云长五关斩将"故事中的地理错误入手,将<三国志平话>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之间内在的脉络联系揭示了出来,用坚实的证据说明明中叶出现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最早刻本,该本没有题作者姓名.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应在该本之后出现,题为"罗本贯中编次"不可信.黄正甫刊本中有证据说明,该书的最初写定者应是一个土生土长于南方的下层文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上)发表<伯林自由观批判>一文.学者周枫以<为伯林自由观辩护>为文,在该刊2006年第5期(上)对本文作者上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即是作者对周枫的批评的回应.作者指出了周枫在一系列问题上对自己对伯林的误解、误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批判伯林自由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自由的异化、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丁文 《云梦学刊》2006,27(3):88-94
本文目光关注见证"<小说月报>革新"事件的接受群体--"新文学阅读圈"中新文学读者,以其在革新最初几年的12-14卷<小说月报>"通信"栏中与编者的对话,得出<小说月报>"读"与"编"之间一种类似"我们"与"先生"的关系.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的形象及刊物自身形象定位及其背后的原因;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下的<小说月报>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小说月报>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相似文献   

17.
孙以楷 《学术界》2004,(2):129-142
郭店竹简<老子>整理公诸于世后,郭沂先生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认为竹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作者是太史儋.其立论的逻辑思路是简本<老子>未曾被盗是足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在理论上有根本差别→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作者不是一人.本文针对郭沂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简本<老子>可能被盗→简本<老子>是节选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理论没有根本差别→简本、今本的作者都是老聃.  相似文献   

18.
姚小鸥 《中州学刊》2001,(5):114-118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于<离骚>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的探索关系甚大.古来研究屈骚各家多将"先路"一词解为"前面的道路",从而影响到诗句的解释并及屈子身份及经历的推测.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辨明"先路"为先秦时期天子诸候的专用乘舆.又据金文<令鼎>与<穆天子传>的有关材料,论证了导"先路"者的身份及其乘骑之良骥等其他相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又论证了左徒之职约相当于<周礼>中的<太仆>.从而将对屈原身份的研究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本索引是继黄秀兰同志辑录的<〈1990~1997年西夏文目录索引〉补遗及续>(<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的补充和延续,截至<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2003年第6期收录的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字、民族、史地、人物、遗民、考古、学术动态等11大类.  相似文献   

20.
刘付靖 《河北学刊》2003,23(6):190-193
关于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属于循环论,但是王永祥先生在他的<董仲舒评传>中却认为是属于"进化历史观".这种提法,显然是在拔高古人,笔者想就此问题与王永祥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