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立足中国工会改革实践,通过采集1949~2020年间《人民日报》的工会新闻报道和相关期刊文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中国工会的制度逻辑构成,并从制度逻辑的互动和演化来剖析中国工会改革过程中的本土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工会具有社会治理逻辑、员工服务逻辑和企业管理逻辑三重逻辑,且其在目标导向、行动基础、合法性和人性假设上存在差异;社会治理逻辑、员工服务逻辑和企业管理逻辑贯穿中国工会改革的全过程,共同推动工会改革历经社会治理逻辑的主导→社会治理逻辑与员工服务逻辑的竞争→三重制度逻辑的平衡融合3个阶段,且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的演化特征;中国工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存在制度惯性的约束,导致其内部逻辑的演变始终滞后于外部制度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管理技术与文化融合的过程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阐述了"道本管理"理论及其内在价值逻辑,认为"道本管理"超越了管理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权宜思考,把握住了管理的根本;指出了人本主义的局限和相对于自然主义的低级;不再仅仅争执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思考管理,从而破除了文化的时限性和国别差异,促使管理向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性导向的计算逻辑和感性导向的情感逻辑是管理实践的两条主线,分别形成了理性控制和网络情感两种管理系统。组织管理是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博弈,但博弈存在着耦合与分裂两种结果。为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耦合,管理者应进行适当干预。高层管理者要扮演"立法角色",明确计算与情感对等的合法地位;基层管理者要充当"协调角色",发展与反馈具体问题;组织管理者要发挥员工的"自治角色",促进员工做好自我管理,实现两种逻辑的耦合内化。  相似文献   

4.
于超朱瑾 《管理评论》2018,(12):285-300
本研究基于东阿阿胶集团企业发展历程分析,探讨企业主导逻辑下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及背后发展机理。通过分析企业产品创新逻辑、营销创新逻辑、人资创新逻辑、服务创新逻辑及战略创新逻辑,将企业创新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分为以产品核心价值功能衍生为标志的内部性创新培育阶段、以跨界多元创新融合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培育阶段、以闭环开放生态系统网络平台化建设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圈构建阶段,同时析出了联动自发展机制、拓扑自修复机制和界面自耦合机制三大运行机制,并由此构建了创新生态圈的演化跃迁路径及其机理模型。研究发现,创新生态圈的本质是企业主导逻辑下三大运行机制的协同进化,并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再生升级。研究结果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高度契合,在价值导向上高度一致,其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和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双重价值。厘清两者如何融合的思维逻辑是实现融合的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梳理,确立“怎么看—依靠谁—怎么做”的思维逻辑,为工作推进确立价值判断、主体依托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正在逐渐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与价值共创的思想,但对企业与消费者交易产生的价值提供模式如何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产生的价值共创模式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两家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1)企业与消费者拥有的互补性异质资源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资源基础;(2)企业与消费者合作演化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推动面向价值共创营销转型的能力基础,具体由识别资源、共享资源和对接资源3种能力构成;(3)企业与意见领袖、平民化中心两类特殊消费者的协同演化,构成两种营销转型路径:一是与意见领袖合作构建交易媒介,强化普通消费者的能力信任,二是与平民化中心合作构建交流媒介,提升普通消费者的情感信任。由此,本文基于协同演化视角提出了企业营销转型实现机制的理论框架,强化了服务主导逻辑下企业与特殊消费者的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并使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理论在企业营销转型领域得到深化和推进。结论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转型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Yin的"复制逻辑"和Eisenhardt的"复制与扩展逻辑"是目前管理学顶级期刊中被使用最多的管理案例研究方法论,它们完全可以被看作古典归纳逻辑理论中契合差异法则的一个不严格的表述。增加考察的场合以及在理论抽样中尽量选择那些因素差异较大的场合可以增加归纳推理的广度,配合使用演绎逻辑可以增加归纳推理的深度。本文在以上归纳逻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管理案例研究的七项基本原则,并使用上述原则对2005-2009年AMJ年度最佳论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顾客消费意识及个性化诉求的增强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因而从传统的产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在顾客价值创造上,传统企业应该由以本企业为核心转向与顾客进行价值共创。本文分析了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并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分析传统企业应采取的改进措施,以期使它们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卢攀辉  李灿 《经营管理者》2013,(28):118-118
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探讨建立管理创新评价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引入逻辑模型理论构建了从投入、过程、产出到影响的管理创新评价体系,更好的符合了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单宇  刘爽  马宝龙 《管理世界》2023,(4):80-100
在逆全球化的“新常态”下,全球供应链中断危机与技术脱钩风险日益明显,受制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封锁和长臂管辖,关键核心技术“断供”直逼中国企业发展动脉。本文对于海信视像技术国产替代的探讨,系统探索了国产替代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适应性重构的演化路径、驱动机制与理论逻辑。研究发现:(1)国产替代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适应性重构存在复印式重构、创造式重构与启发式重构3种技术重构机制,整体呈现由低阶向高阶的动态演进轨迹;(2)关键核心技术的适应性重构机制体现为“技术模块—技术架构”依存关系的动态更迭,本文进一步识别了模块创新与架构创新之间从“优化旧模块—生成新架构—深化新架构与衍生新模块”的演进路径;(3)本文识别到3种适应性重构结果,其中,“模块替代”与“架构替代”体现为技术供给侧的国产替代,而“价值替代”则是基于需求侧的国产替代,是国产替代的高阶表现形式,更为强调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增值,来创造替代性的价值区间;(4)国产替代过程中隐含着“追赶逻辑”与“安全逻辑”两种主导逻辑,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呈现出由追赶逻辑向安全逻辑过渡的特征。本文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既是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理论解释边界的拓...  相似文献   

12.
丛龙峰  杨斌 《管理学报》2012,9(11):1616-1626
现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逻辑前提不清,忽视了对战略形成过程的探讨。在划分了战略逻辑,界定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逻辑前提的基础上,研究了战略形成与演化的过程,对变异-选择-保留模型中的组织过程及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引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战略形成的成因。然后,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分为信息管理流程与工作管理流程,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成果是提交面向战略形成的组织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场景要素的日渐丰富及其功能的不断强大,驱动着新零售由"货"向"人"再向"场"的主导逻辑演变,激发着商业模式创新.然而,其创新机理尚不明确,创新路径亦不清晰,制约着场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本研究以伊利集团为例,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和程序化扎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货场"主导逻辑演变的视角发掘和提炼场景赋能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①"货"主导逻辑下,场景基于产品功能价值,利用数据挖掘用户消费需求,借助情境感知识别用户消费需求场景,通过"商业场景—消费需求—商业情境"的标准化配置赋能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②"人"主导逻辑下,场景基于服务效用价值,利用用户画像刻画用户消费习惯,借助情境整合辨别用户消费习惯场景,通过"商业场景—消费习惯—商业情境"的个性化配置赋能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③"场"主导逻辑下,场景基于体验价值,利用情感极性分析方法分析用户消费偏好,借助情境聚合鉴别用户消费偏好场景,通过"商业场景—消费偏好—商业情境"的双路径配置赋能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吕炜  靳继东 《管理世界》2019,35(9):1-15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制度逻辑视角探讨新兴市场企业基于组织正当性平衡管理的混合逻辑战略及其过程实现机制。通过2009—2018年万华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企业在东道国面临制度逻辑的国别冲突和治理竞争双向挑战,组织正当性管理焦点呈现外部到内部的动态变化;结构型混合和组合型混合战略在跨国并购不同阶段的动态切换和组合运用,有助于企业内部多重逻辑从区间隔离转向组合协作,组织正当性实现外强内弱到内外同步增强的平衡状态。相关研究为新兴市场企业如何运用混合逻辑战略实现组织正当性动态平衡提供了理论补充,同时也为中国跨国企业正当性战略选择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技术追赶经常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自主创新局限于非核心技术"这两个怪圈。北汽集团历经近60年的汽车制造历史,拥有轿车、越野车、轻卡、重卡等丰富的产品线,其技术进步经历了自力更生—产品引进—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演变过程。本论文旨在以北汽集团汽车技术追赶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国家汽车企业技术追赶动用、演化路径与过程模型。在理论层面,多层次解读技术进步内涵与驱动因素,归纳了不同情境下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路径:跨越式技术追赶、局部式技术追赶、高起点技术追赶,揭示了技术追赶路径演化与驱动因素、决策逻辑的内在关联。在实践层面,为后发汽车企业选择合适的技术追赶方式,提供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观测企业情境感知导致的战略逻辑差异,揭示转型经济背景下新兴场域企业创新选择的演化规律。对“滴滴出行”的案例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对转型经济情境的感知源自场域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嵌入程度;第二,根据逻辑嵌入程度,企业的外部情境感知可细分为“技术嵌入”“市场嵌入”“制度嵌入”与“动态嵌入”四个阶段;第三,不同阶段的情境感知诱发战略逻辑“相位转变”,以寻求战略与情境的一致性;第四,战略逻辑“相位转变”驱动四个阶段的创新选择遵循“能力逻辑”“复杂逻辑”“游击队逻辑”与“混合逻辑”的演化路径。此外,本文还引入“后卢因式变革”概念解释创新选择路径的演化机理,并重点关注国家逻辑在上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商业组织的"社会脱嵌"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可是这些反思大多只触及了商业组织局部性问题。实际上,商业组织令人失望的社会表现根植于其自利主义制度逻辑之中,而非是局部性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商业组织"社会脱嵌"问题,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是可行道路。在回顾了哲学、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积极组织学术对德行的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德行制度逻辑相比于自利主义、社会责任制度逻辑在商业组织场域的优势,指出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最后,针对现有文献对德行替代自利主义的制度逻辑变革过程鲜有讨论的现状,本文建立了多层次、多进程的制度逻辑变革模型,对"谁将变革"、"如何变革"和"为何变革"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德昌 《管理学报》2008,5(6):792-800
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需要2个必要条件:①抽象出的管理概念必须具有中国文化整体性直觉的"元素";②其管理概念必须具有科学的逻辑内涵。"势"作为一个管理概念正是二者兼备:首先,"势"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直觉的概念;其次,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因而,势=梯度=斜率=导数=比例。势科学理论的意义不仅在逻辑层面上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真正统一起来,而且从根本上揭示了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及组织和个人成长的动力机制。在势科学的视域中,沟通是对组织求导,激励是对个人求导,经营是对市场求导,决策是对路径变分。探讨阐述了管理领域中各种理论和方法与势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