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喜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李安的第一个剧本,而且也是十分西化的电影题材剧本。在经历了其首部电影《推手》的成功之后,《喜宴》一片则显得更加轻车熟路,这也是留美电影艺术家李安第一次纯粹的美国式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2.
《断背山》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获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的优秀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东方人对于西方世界的深刻认知,也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本文通过分析《断背山》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我们对于东西方文化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不难设想,从《夜宴》到《黄金甲》,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作品,却呈现出同样一种倾向:把西方人看电影的目光殖民到了中国的电影院中了。  相似文献   

4.
1982年,你只需要花1毛钱,就能目睹中国"大片"《少林寺》的真功夫。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80元的价格让人恍如隔世。电影票价25年翻了800倍,这是纵向比;横向比,还是以《变形金刚》为例,在美国一线影院,《变形金刚》晚场票价为8美元。按照当前的汇率,相当于62元人民币,与中国票价差距不大,但中国的人均GDP约是美国的1/20。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中国应该为西方社会的大锅饭买单吗?》说,西方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困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发展造成,因此要求中国采取一些人民币升值等措施来解决西方经济问题。其实西方经济问题是西方"大锅饭"造成的。如果不能挣脱不合理的社会保障模式的枷锁,西方经济难以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美国励志电影,是将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处理后改编为电影。具体的故事情节是黑人克里斯·加纳是一名医疗仪器推销员,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被周围的人所歧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最终成为商界奇才。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文化不同,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在电影中加德纳那种对生活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可谓是对美国文化价值理念的阐释。本论文针对分析《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4日,来自美国旧金山的胡佛总统号客轮抵达香港。在中国南方红极一时的女演员韦剑芳与好友伍锦霞一同走下甲板。伍锦霞此番来港是为了筹备新片《心恨》在香港的首映式。《心恨》是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粤语电影.而当时年仅21岁的导演伍锦霞,也以此片走上了中国女导演的先驱之路。  相似文献   

8.
石颖 《现代妇女》2014,(8):354-354
《功夫熊猫》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相结合,成为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功夫熊猫》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美国文化主题,并分析影片是如何将看似不同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旨在提高中国的本土文化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在1905年的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在百年历史上经历了从戏剧电影、彩色电影、有声电影,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电影、主旋律电影,到当代红极一时的商业电影的转变,在这个转变当中,无数电影人在书写中国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从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天下无贼》开始,中国的商业电影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巅峰状态.2004年的《天下无贼》,2006年的《夜宴》再到2007年的《集结号》,可以说冯小刚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冯小刚导演影片《天下无贼》着手,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代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1987年,一部讲述美国金融业内幕的电影《华尔街》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的续集《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已与中国观众见面,并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个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的世界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的交际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大众文化传播桥梁之一的电影更是生动体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将通过具有典型中西方思维碰撞的李安电影《推手》《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差异来探究一些跨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东方的武侠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是一支奇葩。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侠女》,还是较早前的《卧虎藏龙》,武侠电影作为东方想象,一直留存在西方观众的视野里。而张艺谋的《英雄》不仅迈出了国产电影大片在商业化、类型化方面积极探索的一步,也为东方武侠文化添加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3.
美国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说的是香水的香;而在古代中国,熏香的气氛更深更广,闻之,也能识男人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家茶座》2009,(1):158-159
多维新闻网刊载中国资深媒体人陈冰的文章《新国家主义与西方变革》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全世界似乎都在狂热,但低估了奥巴马领导美国乃至西方变革的潜能。实际上,西方的变革已酝酿多时,奥巴马的当选则为之付诸行动打开了锁。  相似文献   

15.
电影《洋妞到我家》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中国式家庭与国外互惠生在育儿方面所发生的矛盾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中的众多不同。本文从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方面阐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之间仍然留存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的审美差异,情节剧电影《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在道德观念、表现形态以及审美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在审美态度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但两者都是经久不衰的剧作,原因在于其艺术审美的本质属性都是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家茶座》2007,(4):154-154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发表郭宇宽采访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对话。陈志武认为,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绝不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举例来说,美国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20世纪30年代也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联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一切的进步、争执和喧嚣都在意料之中。若说出人意料之处,倒是几部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诸如《天狗》、《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鸡犬不宁》等电影的叫好叫座,使人们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有了新的看法。2006年的中国电影,其特点大概可以用小成本与大制作的锋芒相争来概括了。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1980年的31年中,中国大陆的电影,没有一个“接吻”的镜头,因为那时认为接吻是有伤风化的,是大逆不道的。一直到1980年的电影《不是为了爱情》中,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意大利留学生裴兰尼克莱达,在影片里出现被剪剩的三秒钟接吻镜头,才终于结束了新中国电影此前31年没有接吻镜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电影《喜福会》上映后反响巨大,成为王颖进军好莱坞的力作。但是剧中呈现的却是丑化了的中国形象。本文主要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角度对影片进行探索分析,揭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思维和猎奇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