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公开的文字中,纳博科夫似乎为自己的美国公民、美国作家身份颇感自豪,但时而又毫不犹豫地表白自己的俄罗斯情结:“我感觉自己是俄罗斯人”①;“俄罗斯的一切我都带着了:文学、语言和我在俄罗斯度过的童年”②;“我的俄文作品,各种小说、诗歌和短篇小说是对俄国表示的一种敬意,我可以把它们说成是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动的震波。③当“洛丽塔旋风”席卷美国,误解纷起之时,纳博科夫甚至不无感伤地抱怨,我的美国朋友几乎从来没读过我的俄文作品。言外之意无疑在说,如了解他的俄文作品,了解他的创作历史,就不会有那么多误…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智力很好,人也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仔细观察过他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时眼神老是不对劲,自习课上也是眼睛盯着书,半天不翻一页,我在他身后站老半天他都发觉不了。我断定他心里有事,不能把全部心思用到学习上。于是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认为你和老师是知心朋友吗?能不能把你的心事说给老师听听,看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相似文献   

3.
彭仲辉先生曾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一般人称呼他“彭秘书长”、“彭主任”等,只有例如我这样的少数人,仍然按照四十多年前的关系称呼他“彭老师”。彭仲辉老师是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那是他刚大学毕业风华正茂之时。他的教学是很出色的:用普通话讲述,表达准确、流利,语无馀字,内容讲解很到位,颇见功力。他是一位素质很全面的老师,倍受同学们崇拜。但彭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只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被调走;假如不离开,数年后评个特级教师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我想。我曾对此很有些感慨:国家兴办师范教育,旨在充实和优化师资;彭仲辉老师接受过正规系统…  相似文献   

4.
父兄一样     
文武 《新少年》2009,(7):22-23
王国柱,看上去挺普通的一个人,他干的工作也很平凡——少先队辅导员。可是在葫芦岛市钢屯小学的孩子眼中,他们的王老师既不普通,也不平凡。因为他们只要一见到王老师,心中就会激起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何以这般?让我们看看他为少先队员做了什么吧。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教诲     
《阅读与作文》2008,(7):54-59
他的名字叫雷·莱因哈特,而我们是他五年级的学生,很自然地称他为“莱因哈特先,生”。上课第一天,10岁的我害羞腼腆,而老师那牛蛙一样低沉的嗓音让我那穿着网球鞋的脚直发颤。男老师对我来说是件新奇事,而我对这个人并无好感。  相似文献   

6.
粉笔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然后老师就拿了根粉笔丢他,老师丢得很准,效果自然也达到了。他惊醒后还以为是旁边的人丢的,就冲着旁边的同学大骂。老师问他怎么了,他一脸无辜地说:“老师,他拿粉笔丢我!”  相似文献   

7.
摄影美学著作很少见,主要是很多人认为这门光影艺术主要靠技术和设备,其实,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从美学的、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它的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是一门大学问。国庆节前夕,收到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张秉政教授寄来的新著《摄影视界:影像的文化诉求》一书。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摄影专业性学术著作,由他和安徽师范大学赵昊副教授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同志自一九三五年为革命慷慨就义以来,到今年六月十八日已四十五周年了。秋白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革命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越的很有建树的翻译家。他的译著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五四”时期,他就积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介绍。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中翻译俄国文学的极少数几人中的一个。此后,只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相似文献   

10.
娱乐世界     
民间笑话 一百顶高帽子 有一个人要到外地作官,临行前他去老师家里告别。老师告诫他说: “居官要处处谨慎。”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 “没关系!老师,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老师听了很生气:  相似文献   

11.
自信     
《阅读与作文》2011,(3):11-11
亨利·华德·比察永远不会忘记,他小学生时上过的一节有关自信的课。 老师让他到教室前面背诵,刚开始,老师就断然打断他:“不对!”接着他又重新开始,老师再一次怒吼道:“不对!”亨利觉得很羞愧,就灰溜溜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12.
赵老师,我老爸大学时的同学,一个在澳洲大学多年教中文的老师。人很好,见面就管我叫侄女,是个特别亲切的叔叔。在悉尼,赵叔叔只是千千万万华人中的一员,在我眼里他过得很幸福。在说他之前,我先来聊聊在悉尼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生活在这里的华人状况。说的不一定对,更谈不上全面,毕竟我在这儿逗留的时间还不算长,经历也很有限。在国外的留学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吐槽,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而国内则“又脏又乱又快活”。这句话其实也道出在国外的很多华人的心声,同样以近十几年国内一些人的眼光,华人的生活状况确实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惬意。  相似文献   

13.
顾老师在中国大学讲课时,我选修了他主讲的唐宋诗选和元曲选。 老师是位真有学问的人。讲课很有风趣,很活泼、生动。他从来不带讲稿什么的,但讲起来头头是道,有条不紊。如果把他所讲的内容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其中有议论,有观点,有材料,更有引申。所以他讲课十分吸引着同学们的思维。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头疼了,看看功课表,下午是老师的唐宋诗选,我还是抱病去了。听完两小时课,把发烧忘了。回到家里也不觉得头疼,心里倒非常痛快。  相似文献   

14.
涂途 《中华魂》2008,(8):23-24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念书时,就从一些介绍中国文学的俄文论著中,看到过关于诗人田间和他的创作在苏联的介绍。那时,除了毛泽东、郭沫若、萧三(俄文名为"埃弥·萧",因为他长期在苏联生活、工作,夫人又是俄罗斯人,所以一般大中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位诗人"埃弥·萧"),田间和艾  相似文献   

15.
郭志辉 《新天地》2011,(12):123-123
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爱和关心使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我也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6.
跟随你的心     
李愚 《华人时刊》2012,(3):78-79
读初中的时候,他严重偏科加逃学,初三复读一年,成绩可想而知。高中自然是考不上的,可他又很想读,于是就"走后门"上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中他很偏科,语文老师喜欢他,数理化老师却讨厌他。加上来路不正,他常常遭到同学的蔑视。"他们看我就像一个流氓、坏蛋、地痞、无赖,所以在班里很郁闷。"  相似文献   

17.
各位老师:刚才听了黄老师的报告确实很受启发,他是我导师的导师,因为我的研究生导师是陈振明教授,陈振明老师的导师是黄老师。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各位教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8,(Z1)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家庭生活与工作都大受影响,最后他选择了离职。我问他:"如果不是那个人,你会留下来吗?"他回答:"当然,这工作我很喜欢,但是我恨透了那个家伙,只要他在一天,我便觉得芒刺在背,只能离开。""你为什么要让他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被我这么一问,他顿时哑口无言。一个老师将学生分组,12个人一组,一个学生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说明:洪子诚老师2002年退休后,没有再在北大中文系开设课程。一些新入校的同学无法听到他的课,至为遗憾;我们也很希望听到他对当下一些文学、学术问题的思考,对他做学问以及做人的方式也很感兴趣。经联系,洪老师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下面是访谈整理稿(有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