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尤其对文学翻译,不同语言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的转换是其研究必不可少的对象.目前,已有学者把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和文化迁移美学这四类美学理论结合做了研究.本文就从这四个视角出发对我国文学翻译美学的发展做一梳理以明其流变,并因翻译的交际性和实践性提出了从交际美学和实践美学这两个新的美学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美学思想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开创性,对宋以及后代的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反对晚唐五代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主张文学有益于现实人生.他不同于宋代的理学家,理学家否定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把文学作为宣扬儒道的工具.苏轼以敏锐的美感观察生活,追求生活中自然之美,把文学作为揭示生活、表达思想、讽谕现实的手段.他在总结自己和许多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卓越的美学思想.在研究苏轼美学思想时,不难看出他的美学观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老庄和禅宗思  相似文献   

3.
个性主义的文学主题、异化人性的文学主题和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文学主题,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主题.人本主义的个体英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自我感伤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在美学特征上的两个基本层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亲近,对象征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拒斥,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的一般美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俄国形式主义的"纯形式"文学本质论基于康德美学.但这种"纯形式"概念是依据感觉("陌生化"感觉)经验来确定的,因而剥离了康德美学"形式"概念中的主体性意蕴.这说明这种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中还有经验主义美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的研究在欧美是学术的热点之一,我国生态美学与文学思潮最早兴起的地方是台湾.台湾生态文学受到特殊而历史悠久的原住民文化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报导文学风潮的影响,进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思想结合,表现出其独有的美学特质.这些特质统一在"生态文学"或是"自然写作"的名称之下,形成台湾生态美学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7.
最近,巴蜀书社推出了南京师范大学王臻中教授34万字的专著《文学美探源》.王臻中教授从事文艺理论、文学美学的教学、研究三十余年,著有或与人合作著有《文学语言》、《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文学学》、《文学概论》、《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等,发表文艺理论、文  相似文献   

8.
走向文学的美学,高度注重对文学的具体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美,主要体现为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和提升.在文学世界中,人的解放分两条路径:超越和进入.古典抒情作品更多体现超越精神,现代叙事作品更多体现进入品格.美学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是呼唤经典作品的重现和国际大奖的获得,而是倡扬对我们民族当代精神面貌、心灵状态的独特挖掘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系统阐述了汉末诗坛奇葩<古诗十九首>的美学风格.认为悲凉慷慨构成其典型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建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与文学价值>一书为美学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沟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徘徊于美学文学研究领域的工作者指示了一条拓宽视野的思想通途,并且还为理论工作者与实践相结合做出了榜样.这本书提供了不同于门类美学和文论泛化的接通美学与文论的方法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新文学转型中的民族解放意识和文学发展的现代性流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体系内加以考察,指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即古代中国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之一,中古中国文学丰富多彩光辉灿烂,近代中国文学历史较短成就不高,现代中国文学正在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时序》的“质文代变”和“文变染乎世情”是刘勰在共时性框架下的对于历代文学的总结,“崇替在选”揭示了政治教化、社会风尚和统治者好恶对于文学的影响,反映出刘勰的文学史的线索观是完全的他律论模式,并以经典作为主要的文学史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5.
传播媒介对于文学而言意义极其重大。在历史上,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引发的文学事件几乎都是带有革命性的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和世界一道进入了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并存的时代,文学观因而也发生了巨变,这是我们在文学教学中不能不加以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总是伴随着对某些文学经典的评价的变化,以及塑造出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学经典的过程。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一个非常突出的境况是,它有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经典:一种源于时间差异的传统,另一种源于空间距离的异域,两种不同经典对于文学有着不同的诉求,而这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构成了中国文学在近代以来内部发展的动因。同时还应看到,两种文学经典在作为中国文学引导力量的另一面,则是两种经典本身也是被当下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体制所规范。透过对于文学经典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学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主张“文有本” ,这“本”正谓“灵心”、“学问”、“世运”。他批判前、后七子的剽窃之弊 ,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他重视“忠臣志士的性灵” ,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从而强调“文学必反映世运”。他尤其提倡文学“善变”论 ,反对文学拟古主义 ,重视文学随时代的变化。由此言之 ,钱谦益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以试图挽救晚明文学的空疏之弊 ,定立文学所要进的新方向。他上承明代文论而下开清初文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红色经典"是作为其主流文化资源而存在的。本文以"红色经典"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为个案,探讨了当时这些文本在政治夹缝下对爱情的处理策略,由此推及十七年时期爱情书写的时代特征。从而展示了文学书写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文学观念淡化 ,文学走向式微的社会现实 ,提出“文学是必要的吗”这一命题。作者从古今中外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对文学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态度 ,论述了文学对于政治、经济、道德以及人的情感的陶冶和渲泄的重要性 ,说明文学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 ,什么环境之下都是必要的。同时 ,文章还阐述了文学的特质、价值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作为一个处于巨变之中的过渡时代的人物,体现了过渡时代错综复杂的思想形态。一方面梁氏的思想显现出了过渡时代的杂乱、未成形和多变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其思想未定于一尊时所表现出的多向度探索的思考。梁启超的矛盾思想和时代过渡性质反映在其文论和创作实践上主要表现为:其政治家身份和创作的距离;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距离;其文学观及创作和读者理解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