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一直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但不同区域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由于影响要素繁多而难以从一种视角予以解释。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着眼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单纯以人力资本数量指标难以有效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问题,有必要将人力资本承载个体与其行为模式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而体现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毅 《阴山学刊》2004,17(2):70-75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动力机制、传递机制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建立运行良好、系统完整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3.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实现要素空间组合与集成的过程,是推动毗邻区域间实现增长传递的重要渠道。江苏宁镇扬地区封闭系统下的科教优势向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宁镇扬创新要素在空间、部门分布呈现不对称集聚特征,并形成组织间、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扩散。宁镇扬创新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产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集聚与区间创新扩散对宁镇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强化宁镇扬创新分工下的集群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低碳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认识,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方法和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低碳背景下广东四大区域及各地级市间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2年始,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如四大区域间明显。  相似文献   

5.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四条途径。即提高储蓄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节约金融体系内资金。因此实行怎样的区域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 ,我国应实行如下区域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大金融市场的前提下 ,构建有差异的区域金融体系 ;着眼于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距以及货币政策功效的区域差异 ,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阶段信息传递博弈模型论证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存在性和产生的内在机理,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的外在压力,地方财政收益变化是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的加油阀,区域间外部竞争压力使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成为必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是地方政府在新经济增长格局下满足其政治晋升和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区域间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框架,确保合作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般是依据系统要素合作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系统的运行需要有动力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因而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也应包括动力、组织、约束和协调机制这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的企业部门杠杆率作为样本,使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M)和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杠杆率的空间结构及区域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企业杠杆水平存在空间相关和异质性,但区域间杠杆变化的联动机制和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具体而言,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对本区域杠杆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区域的杠杆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金融波动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基于此,通过添加经济增长和金融波动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及人口增长、CPI等宏微观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考察不同区域的企业高杠杆形成机制的相异性。最后,据此提出重视区域和行业差异、完善产业链去杠杆联动和构建区域企业去杠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享不均衡的问题,已有的研究难以有效地解释同一时期内资源较富裕省域出现经济后退,而资源短缺省域反而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结果,从行为、禀赋、制度差异以及外部间接影响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利益失衡的成因,其结论显示,我国区域间的利益增长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空间抑制作用.未来政策着力点应在逐步消除空间差异,扩散增长成果方面.建议建立区域利益一体化的投资目标体系,有效利用溢出效应带来的经济优势,提高非资源型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富裕省域的发展,从制度安排中加强中西部与东部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