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社会纷纷发生"福利国家"危机,"按需分配"的"福利国家"观念被"福利社会化"思潮所代替,人们在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转而重视"社会网络"系统的作用,该系统在资源配置、服务方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政府系统起到了弥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评述□孙玉良陈泽环卡尔·霍曼是当代德语国家经济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自80年代以来,针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现实问题,发挥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与其他经济伦理学派的论战中,发表了...  相似文献   

3.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等著作中对"矛盾"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并探讨了其与"逻辑矛盾"的关联.我们认为,埃尔斯特关于"现实矛盾"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所说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为分析现实矛盾提供了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4.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生命整体.在众多的描述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的方法中,"天、地、人"的思想较合适."天"主要指文学现象的时间性,"地"主要指文学现象的地域性,"人"包括审美主体(作者、编者、读者)和作品人物."天、地、人"观念具有的多层次性,最足以容纳20世纪华文(汉语)文学史的丰富性和呈现其生活的整体性,也能突破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历史转型和现实社会体制的差异给文学史整合带来的难题."五四"前后、40年代前后、70年代前后、90年代前后,构成了百年华文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描述清楚这四个时期的历史起伏,足以呈现20世纪至今的民族新文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是"社会转型"和"转型危机"问题。本文涉及的不是概念问题,而是由概念所反映和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不存在一种由"政治社会结构密度"和"社会资本增值"所规定的"社会转型"和"转型危机",这种规定既不可能是客观可量化的、文化中性的,也不可能是事前可独立确定和历史直线必然的。现实里往往不是"制度变革需要与社会结构基础相适应",而是"社会结构基础需要与制度不变革相适应"。本文强调:改革可能导致革命,但改革也可能导致"统治能力"的上升和"革命愿望"的落空。"革命愿望"不可能单独决定历史的进程,"统治能力"的制度性流失以及"统治成本"的突然暴涨才是社会危机与革命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现实收入根本上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及其分配规则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贡献或应得权利决定的。相应地,现实社会中那些高收入者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特定社会制度或分配规则下的优胜者,而不是为社会作出相应贡献的优秀者;而且,一个人越是能够适应和善于利用社会分配规则,就越能以较小的贡献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也就越容易成为社会竞争的优胜者。因此,人类社会就存在一个明显的"蟑螂性生存法则":那些具有攫取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强大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生存,而且,市场机制越不成熟、社会制度越不完善、分配规则越不公正,蟑螂性人物就越容易生存。显然,"蟑螂性生存法则"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基于的自然主义思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的反动和革新,它强调:自在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却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为了促使存在的东西更为合理,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生存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郭沫若曾以写历史悲剧闻名于世。解放后,郭沫若先后写过两部史剧,即《蔡文姬》和《武则天》。两部史剧都是翻案剧。前者替曹操翻案,后者替女性人物翻案。郭沫若为什由写历史悲剧转而写翻案剧呢?他是怎样写历史翻案剧的?写翻案剧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一、为什么要写翻案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入侵缅甸、缅甸军政府上台、缅甸式社会主义实施、东南亚排华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演进,缅甸社会剧烈动荡,在缅华人华侨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许多不得不迁居他处谋生.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万多缅甸华侨入境澳门定居.其时的澳门虽然仍处于葡萄牙人管治之下,但已基本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华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上的话语权快速提升.尤其在1966年"一二· 三"事件后,澳葡政府改变了长期消极无为的治理模式,澳门迎来经济起飞、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澳葡政府对于大批华侨迁入澳门,并没有做出政治上的明显反应,更多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前后十多次调整入境政策并逐渐放宽,亦与本地华人的影响和呼吁不无关系.迁居澳门的缅甸华侨组织各种社团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及地区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其在澳门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调适的过程中,与其他东南亚华侨一起,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小东南亚"人文景观,反映了澳门"沙拉拼盘"式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8,(2):35-41
孔子相信天命对于人事具有主宰意义,认为德由天赋,天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人通过德性可以致福,其理论本质为德命或德福一致说。然而孔子落寞的一生却成为最好的反证:现实中人的德性善恶与其命运臧否之间并无必然关联。由此导致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肯认德福一致的"德命观"转而为坚持德福未必一致的"时命观"。  相似文献   

11.
195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台湾唯有少数官方"反共"专家能够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从而训练出岛内第一批为官方政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1980年代后,岛内政治风气渐开,留学欧关的知识分子带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派理论,引发岛内"新马克思主义热",持续至1990年代初.同时,左翼运动内部也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台湾社会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台湾有着与西方接触密切、偏重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研究、贴近社会现实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13.
宋全成 《文史哲》2007,(4):147-154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洲的外国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文化价值观等领域的核心社会问题。这既是进入欧洲国家的外国移民由"欧洲特点"向"非欧洲特点"转变、移民文化变更因素的结果,也有欧洲国家自身经济衰退、政治与移民政策摇摆不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金国兴  赵玮 《学术探索》2001,3(1):68-70
如何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认为现实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是浸透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的道德,是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现实社会中的先进典范人物为最高表现形式的道德,也是包含着一定的道德理想成分并处于不断完善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也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滥觞.它肇始干罗兰·巴尔特对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批判,经由昂立·列斐伏尔对消费体制的城市社会学批判,成熟于居伊·德波对消费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奠基者,巴尔特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充斥于巴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流行神话,由此揭开了对消费社会异化现实批判的序幕.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昂立·列斐伏尔则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批判思路转向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日常生活",认为它是一个"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而要摆脱其束缚,就必须诉诸总体性的都市文化革命.而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则以列斐伏尔的思想为起点,进一步剖析了消费社会的异化本质与表现--"景观社会"的内在分离,他指出:要战胜消费体制的管控,就必须走同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道路,以实现对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的超克.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绅士革命"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信生 《船山学刊》2010,(2):179-182
辛亥革命时期,绅士阶层主要由守旧派绅士和立宪派绅士两部分构成。由于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加之现实利益考量,立宪派绅士逐渐摆脱封建体制的束缚,转而支持或参与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此为"绅士革命"现象。绅士革命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展,但是由于立宪派绅士转向革命不彻底、民主共和观念淡薄,也极大地制约了辛亥革命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个人"是由现实社会条件规定和约束的、不断从事着物质生产等活动的个人,他们在自己本性的驱使下,总是从自己出发,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各种活动。"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微观机制的核心。"现实的个人"为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着的需要而展开的各种活动,推动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是当代中国最具思想深度的电影作者之一,他在1997-2006年所拍摄的五部重要影片中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从"出走"到"回归"的循环轨迹.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这显然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过,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澳门戏剧发展相当蓬勃。近10年来,澳门处于历史转型期,受国内改革开放的带动,经济明显发展,社会逐步富裕,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政府对本地文化活动的投资和对文艺社团的资助增多。这些是导致九十年代本地文化团体增多的原因。澳门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话剧、戏曲、曲艺活动都是由业余社团承担。八十年代澳门只有三个业余话剧体,由九零年到九六年就增加到十八个,其中十四个是在政府注册,领取政府资助的。除此之外还有各街坊老人话剧组和五十余个学校话剧组。十年来,澳门业余话剧团体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表演、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