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2.
桂馥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博学多才且建树颇丰的学者型文人,其晚年创作的杂剧《后四声猿》取法明代徐渭《四声猿》,演绎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生活故事,细腻表达了自己天涯沦落之际内心世界的愤懑、感伤与无奈;诗意生存与人生追求、文学创作与经学研究于桂馥生命过程中的消长、互动,让《后四声猿》突破了乾嘉学术观念及其操作实践之于作家个性的某种拘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徐渭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徐渭年轻时即深受王学影响,热衷于哲学思考。他在"三教合流"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徐渭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中》等文章及其文艺创作中。他彻底打破了儒、释、道三教的界限,主张以"道"统摄三教,以哲学的眼光审视三教。他的文艺思想公允而少偏激。徐渭的思想虽然深刻,却未能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只能将艺术作为精神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4.
与贞观朝相比,唐高宗时期选举制度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如科举考试重文辞、轻德行等.这些变化与士族体系的解构和庶族士人群体的崛起相表里,大大激发了士子特别是广大下层士子的进取欲望和功名心,从而对一代"浮躁浅露"士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士风在政治境遇不同的文人身上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概言之,在上层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重文轻德、以文自矜,在下层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露才扬己、愤激不平、自媒躁进.士风必然要影响到诗风,并对其时上层文人多重艺术形式的雕琢、下层文人多重言志抒情的诗歌路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因《金瓶梅》里诸多的矛盾和错乱对其一直存有误解,以为其系集体或下级文人粗制滥造之作。在第六十五回里,"黄太尉"和"六黄太尉"迭现,因一字之增减,两者混用数次,仿佛笔误,是小说中的矛盾和错乱,实际上是作者徐渭为了遮掩却又不愿意完全违背事实真相而故意留给我们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6.
香农、施拉姆传播系统模式和词的传播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媒介使用情况看,词可划分为两大传播阶段:示现媒介系统时期即"歌者之词"(以歌者的口头演唱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期和再现媒介系统时期即"文人之词"(以书信、印刷品等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期。在歌者之词的时代,歌者—文人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播系统,歌者和文人都同时兼具信源和信宿两重身分,歌者在传播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词在这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在文人之词的阶段,文人—文人之间即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播系统,这一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文人创作与传播无需再考虑歌者的审美情趣与文艺修养的问题,因此创作更趋典雅和精致,用典更加生僻,意象更加繁复,寓意更加深远,其审美接受也要求读者具备更加深厚的学养,词于是日益成为文学家案头的精致文学产品,成为词学理论家孜孜不倦寻求"微言大义"的经典文体。  相似文献   

7.
文会是一种文人的团体组织形式,在古代徽州很普遍,参加者有致仕或休假的官宦、考取功名的举人、秀才,还有未得功名的读书人。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捐助和收取会费。捐助者中以徽商最多。  相似文献   

8.
付琼 《学术论坛》2007,30(8):103-106
在公安派形成之初和鼎盛之时,公安派作家不知道徐渭为何人,也没有读过徐渭的诗文,因而徐渭对公安派的形成和盛张其实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袁宏道识出徐渭时,公安派的创作高峰已过,在此之后,其以"性灵说"为核心的主流文学观念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丧失了大部分进步的内容,倒退到传统的文学立场上来;如果说徐渭影响了公安派,这个影响也不是促进了公安派的形成,而是以另一种相异的风格启发了公安派对其自身局限的反思.由此看来,清代以来相沿已久的所谓徐渭"下启公安派之先"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倒不如说徐渭"下启公安派之变"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关于徐渭《狂鼓史》的写作年代,至今争议不定.徐渭究竟何时写作此剧,关系到对此剧主题动机的解析.分析徐朔方、骆玉明所代表的不同推断,以徐渭的相关诗文作品和《狂鼓史》文本相参证,推断徐渭是在完成塞北之行后,回到绍兴(山阴)创作此剧,徐渭不仅在历史人物祢衡身上找到了深刻的自我认同,而且将祢衡作为他晚年孕育出的少年情怀的象征.在《狂鼓史》中,祢衡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是一个超越岁月的意气超迈的“少年徐渭”.  相似文献   

10.
“狂逸”作为一个显著的性格外化表征,蕴含了明清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意识,体现了明清文人的精神叙述与审美倾向,昭示着特定时代话语下的独特情感体验.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王朝统治及思想文化专制,与商品经济推动下要求个性自由相悖,涌现了徐渭、唐寅、李贽、龚自珍、朱耷等狂逸之士.他们普遍以疯癫姿态游离于世俗之外,以白眼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孤独心理包藏着无限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付琼 《中州学刊》2003,(2):52-55
徐渭历来被看作秦汉派的反对者和唐宋派的支持者 ,但是在散文创作应该以何者为典范的问题上 ,其取径同于秦汉派而异于唐宋派 ,因而关于徐渭与二派关系的定论是不够准确的 ;徐渭对二派的私人态度与学术态度存在着严重错位 ,这一错位是由其内心积久而成的知己情结和逆反心理造成的。倾向于从徐渭私人态度出发来把握其学术态度的思维定势是长期以来不能正确把握他与二派关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1):48-54
从东晋到南宋的近一千年间,"梁祝"传说的文本化,基本上停留在"史料"的层面,唐宋时期初步受到文人的关注,直到元明清时期,其价值才被充分发现并被吸纳到文艺创作中来,这是推动"梁祝"走上早期经典化路径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体现出了对于"梁祝"传说的空前兴趣,在戏剧、小说、诗词和散文创作等领域内,均出现了以"梁祝"为主题的作品。文人"创作"因素的加入,对于"梁祝"这一"文化母题"的流传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梁祝"故事的叙述方式日益精致化、典雅化,实现了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一巴人(王任叔)是现代史上的一位奇人,为他立传——不管作者有没有意识到,有两个难题必须要正视。一、他是文坛上光彩夺目的巨星,同时在社会活动、秘密工作、外交战线、印尼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但又不乏文人习气,中途脱党;他傲骨铮铮,洁身自好,却又秉性多情,四次婚变……对这位不乏可议之处的历史人物,任何形式的拔高或贬损,都会影响传记作品的品位与价值。二、要了解巴人,需得了解他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他是位跳跃性极强的人物,活动领域、涉及范围之广,在现代历史人物中鲜有出其右者,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他在众多事件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仕宦理想的诗意化表达曹庆鸿吴云先生曾说:“陶渊明这个貌似旷达的老先生,即便在临死的时候,他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未解决,他的‘猛志’也未完全磨掉。”①那么,陶渊明到底有着怎样的“猛志”,即仕宦理想呢?他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追求功名是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15.
乔吉是元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沉屈下僚,志不得伸",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精神特质:歌隐颂闲的心灵之幻、否定功名的无奈之叹、不满现实的愤世之吟、悼古伤今的共鸣之悲、穷苦困顿的落魄之恨、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及韶华易逝的迟暮之悲,体现了尴尬与挣扎中异化了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历史上的文人入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文人的大量入蜀,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文人入蜀主要有宦游、避难、贬谪、漫游等几种形式。历史上文人入蜀,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入蜀,不仅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且对四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象张良那样获得了巨大的功名.而“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留侯世家》张良语)。也很少有人象他那样“功高”而不“震主”,反而谋得君主信任,寿终正寝,免遭杀戮。对于张良这个褒誉多于微辞的“英雄神仙”,对于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以及政治家们的评论,同时也给后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思。  相似文献   

18.
徐渭小品在晚明小品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小品远出七子派,"上继唐宋派余绪,下开公安派先声"①。陆云龙编辑出版的《皇明十六家小品》将其推举为第一家。徐渭的思想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认为儒释二教统一于道教,入世而又游于世,具有不拘礼法的自由精神。他把这种思想的自由带入了小品创作,表现为自由的姿势和自娱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水浒传>18世纪传到朝鲜,到19世纪已非常流行.朝鲜文人以极大兴趣介绍金氏的生平行迹,评论他的著作和文学批评思想.尽管文人们对金圣叹其人褒贬不一,有的视金批之书为祸害,有人将金氏文学与周礼、汉赋、唐诗、宋文相比肩.但朝鲜文人一致认为金圣叹是奇人,金氏文章为奇文.因此,金批小说曾影响朝鲜文人的文体和文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思想对朝鲜的文学批评也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朝鲜著名小说<广寒楼记>的批语中,从体例、内容到方法都参考了金批.  相似文献   

20.
祝允明的诗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弘治末,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吴中文人亦深受其影响,祝允明是未入七子阵营在吴中本地发生复古转向的文人.他提出诗"各有所至"的诗歌观,在时代、风格、诗体的取向上,表现出平览、通达的开放思维;否定唐后诗风,认为"诗死于宋";并主李(白)优杜(甫)劣论,究其本质实是对宋代浮泛学风的批判.祝氏以在野身份所拥有的复古意识改变了吴中的诗歌传统,使其在接受主流文学影响之后,整合新的元素,向更接近主流文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