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大喜功的性格,开疆拓土的心愿,决定了朱棣对蒙古的政策只能是简单地付诸战争手段。永乐时期,外无强敌压境之扰,内有经济窘困之忧,朱棣的连年征伐,纯系穷兵黩武,对明朝中期以前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朝建国前后,倭寇大举入侵中国沿海,环渤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直到永乐时期仍很严重。朱棣迁都北京后,环渤海地区海防地位凸显。为加强京畿海防,他采取各种措施,如敦促地方将士积极防御,派遣舟师巡海,命令海运将士剿倭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尤以望海埚一战影响最大。与此同时,他还在洪武海防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海防机构、设施,在渤海内部、地近京畿地区陆续添设了诸多卫所,并设置了海防营和备倭都司、备倭总兵官等,初步建立起区域协同作战体制,对后世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江西吉安人,明朝著名清官,他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触怒龙颜,有着"打不死"的美誉。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打算从南京迁都北京,向群臣征求意见。当时有很多大臣反对迁都,但他们都不敢站出来说  相似文献   

4.
永乐时期(1403——1424)明朝与蒙古之间的贸易关系问题,以往有关专著和论文论述的甚少。笔者不揣浅陋,愿以此为题,小作探讨。自永乐七年(1409)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凭借着中原较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六次北征蒙古,他本人也于最后一次北征的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因此,永乐朝,明蒙间始终处于十分尖锐紧张的对抗状态。但是,另一方面,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蒙古地区,“锅釜针线之具,缯絮米蘖之用,咸仰给汉”。而明朝军队的战马,中原农村的耕畜,也多依靠于蒙古。所以,双方虽  相似文献   

5.
永乐末年三大殿突然发生火灾,朱棣被迫暂停下西洋。原因至少包括永乐时期南征北讨、迁都建陵等活动消耗空前,远航总体上得不偿失,明朝的综合国力严重下降,无法长期支撑连续远航之举。仁宗全面停止下西洋,一方面是顺应开拓向守成的时代转折,实施务实稳定的"仁宣之治",另一方面也是重用辅政集团、与父皇朱棣产生矛盾的结果。宣宗先停止后恢复远航,实际上是在父、祖之间寻求折中。英宗年幼即位,辅政集团都是反对下西洋的老臣,"土木之变"后即位的景帝和"夺门之变"后复辟的英宗更多专注于内部事务,已不可能恢复下西洋。成化初期远航综合条件的不足,以及官僚集团出于国家和自身利益需要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国内的社会经济对这种官方垄断的远航活动并无需求等原因,使下西洋最终停止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夏阳 《社区》2008,(32):42-42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性格固执、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杀人如麻的皇帝。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3000人之多,为明代后宫最大的一次惨案。许多人不明白明成祖如此滥杀宫女,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和宁王阿鲁台是永乐——宣德时期东蒙古最重要的领袖。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亲属中有不少人先后归降了明朝。本文考证了南宁伯毛氏家族与阿鲁台的亲缘关系,钩稽了阿鲁台败亡后其子嗣亲属的降明事迹以及明朝的招抚努力、安置结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明朝招抚措施的实效,揭示了明朝对内附民族的政策演变线索,强调了内附少数民族贵族经过了身份转化,适应和融入明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明朝与朝鲜的和亲外交方式是高丽对元代贡女制度的延续。明初朱元璋为了缓和与朝鲜的关系提出和亲外交方案;明永乐时期,永乐帝改变洪武帝朱元璋"做亲不成"的不利外交策略为有利的贡女制度,即永乐帝以宗主国皇帝的身份向藩属国朝鲜要求贡女补充后宫。贡女事件的起因和发展都与当时形势密切相关,既是明朝与朝鲜朝贡关系的一部分,也是明代和亲外交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明朝建立之初,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虽未中断,但并没有立刻形成高峰。只是到了永乐时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才出现传播兴盛的局面。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经是明朝嘉靖时期的一位抗倭将领。他临危受命,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任职仅一年多,便取得王江泾大捷。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时,他却蒙冤被杀。严嵩专权结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皇帝的个性以及嘉靖中后期特殊的政治格局才是导致张经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群 《金陵瞭望》2010,(7):50-51
距今600多年前(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即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命建文帝遗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之际,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为泄私恨,又将其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明季仁、宣两朝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瞬息即逝,短短十一年,但从来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疏略未详。建国以后,评论者则多持贬议,特别是自1958年之后,为适应政治气候之需要,攻击它的文章纷至沓来,其中主要是指斥仁、宣时期政治“保守”,甚至以其停罢成祖朱棣的某些“善政”,而目为“倒退”。我认为并非如此。仁、宣上承洪武、永乐的基本国策,除部分有所调整外,同两祖并无原则上的歧异;同时由于明朝业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它本身固有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从开国经过五十七年的潜伏、激荡,这时已初露端倪,但矛盾的激化却主要是表现在其后代子孙承袭皇位之日。今不揣简陋,列论於后,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合法性危机是贯穿明成祖朱棣一生政治生涯的主线.本文以政治合法性为考察视角,研究了朱棣获得和维持政治合法性的过程,揭示了政治合法性问题对朱棣政治活动的影响,并由此对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哲学提出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陈尚胜明朝永乐时期(1403~1424)与洪熙(1425)宣德(1426~1435)及其以后的时期,在对外政策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对此,《明史》的编写者们曾指出:“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  相似文献   

16.
明初中越关系与成祖征安南之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初中越关系与成祖征安南之役朱亚非明朝时,在今日越南的版图上,并存着北方的安南和南方的占城两个国家,它们对明朝入贡,在名义上保持着与明朝的并属关系。永乐年间,安南权臣黎季篡取政权,对内大肆镇压反对派,对外四处扩张,为明成祖所难容,双方矛盾激化,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明朝洪武、永乐两皇帝时,大理府白族高僧古德禅宗临济派的无极,密宗阿叱力的董贤,为朱元璋、朱棣两父子庞渥,这在往古大理地区白族佛教史上,可说无与比伦者。对于无极的事,明、清的各种地方史志,皆以为是白族佛教史上的一代钜典,无有不著录之。而于董贤的事,则绝少言及甚至几乎淹没无闻。倾不妨旧事重提,略把这明初苍洱境白族著名的两佛子一述,冀引得研究古代白族佛教史的博雅之人来权衡。  相似文献   

18.
学远 《源流》2010,(18)
云浮新兴县是荔枝之乡,明清时期,新兴荔枝的种植得到发展,经过不断选种、引种,新兴已经有了不少的荔枝品种,如尚书怀、状元红、糯米糍、黑叶、进奉、桂味等等,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新兴出现的珍稀品种——新兴香荔。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南都学坛》2003,23(5):31-32
明朝都城北迁后,面对北平一带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的景象,先后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期、明中后期三次向冀东一带移民。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在这里占产立庄,辛勤耕作,并把他们各自地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带到这片土地上,促进了冀东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永乐朝早期是明代西北边防建设中的重要历史时期。明成祖即位后,着手对整个北边边防各项制度展开了一系列改造,调整防区,收缩防线,改塞王守边制为镇守总兵制,出台军屯赏罚条例,推进国家马政建设。其间何福先后充任宁夏、甘肃总兵官之职。他在永乐朝镇边制度调整、军屯建设、官马牧养和招抚蒙古人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