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意大利发展模式"是指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为特色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型产业区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的颠覆,对其兴起条件的分析以及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和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兴起的相似条件,"第三意大利发展模式"是提升西部经济能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涵义和诠释反映了其具有多层面性的特征。论文运用1996-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28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的三个层面对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和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地域城镇化对我国能源强度具有不同影响,对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技术进步作为控制变量之一,则对我国整体及四大区域能源强度降低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结合定西市发展特点选取国内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胶东模式,国外的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作为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分析区域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探讨西部地区应该如何借鉴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比较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度,研究了金融结构的匹配度对FDI区域分布的促进作用,发现: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并没有出现这种作用.这种区域差异性,是由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不一致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的总态势及区域政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区域经济总态势可概括为:三大阶梯、三驾马车、三类病灶和四大板块.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着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3年的年度数据,测算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并对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国际生产分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东、中、西三大区域依次呈递减的趋势.第二,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不存在σ收敛;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7.
陈光 《东岳论丛》2012,33(1):9-16
胡锦涛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就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一系列体现时代主流精神、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又具时代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这些思想在理论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在实践上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胡锦涛同志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统揽全局,在促进中西部发展问题上尽快形成共识,作出制度安排,科学规划发展思路.全党全国、尤其是中西部的同志应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目标.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2004年,我国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条件和差异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的新格局,这次区域的划分符合"十一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在新区域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藏区作为一个集聚地理生态和族群文化的特殊地区,其扶贫开发的顺利进展更是与宏观社会层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对青海藏区贫困现状的多维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青海藏区扶贫开发进程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层面提出了关于加快藏区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如何选择有效的环境规制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200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环保支出、环境税收和环保补贴三种环境财税政策对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支出政策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作用不显著;环境税收政策对东部地区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印证了"绿色悖论"观点,在中、西部地区则效果不显著;环保补贴政策对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形成"倒逼效应",政策作用程度为:中部>东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环境财税政策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且显著作用程度不同,但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环境税收>环保补贴>环保支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扶贫开发规划(2010~2020年)》已将新疆南疆三地州整体纳入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因此,加快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失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合理的区域政策有助于加速失衡区域发展的趋同.通过对内生发展理论的分析、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反思、地区失衡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定位于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内生式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公共制度、基础设施与干预措施的多维框架,推动外部援助、产业模式、开发主体的战略转型,重视人文发展、技术进步与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等培育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与理论一直以发达地区的居多,欠发达地区的较少。“红三角”是以地处发达的珠三角核心的南沙作为窗口,赣州、韶关、郴州三个欠发达地市间的经济合作区。这种“发达地区窗口+欠发达区域”的合作模式,在我国属首创。这一模式若能在实践和理论上获得巨大成功,会对我国东中部交界地带的许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借鉴意义,并能为统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村贫困的分布、成因、特点、类型等也发生着显著变化,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这预示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此,有必要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出发,立足于连片特困地区的新问题和新特征,根据武陵山区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难题,从宏观和整体层面对农村扶贫开发战略进行反思与创新,寻求更加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应把"开放、开发、统筹"作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与西部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实施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西部摆脱困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没有西部的跨越发展,就不可能有区域经济的协调,更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更给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西部必须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涵  刘晓鹰 《阴山学刊》2005,18(3):97-101
"西三角"是一个跨成、陕、渝三地的复合型经济区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核心区,简称"西三角"."西三角"的提出和建立是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的必然过程,建立起这种连片的区域城市经济合作的开发模式,对于我国西部全面性的资源开发、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生态重建、东西一体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史,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主要经验,(1)明确区城开发的目标;(2)完善区域发展的法律制度,建立区域发展管理机构;(3)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4)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计划;(5)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协调区城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要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首先要建立综合性区城协调管理权威机构;其次加强立法,填补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空白;再次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转移支付制度;最后立足主体功能区的互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构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新疆为例,运用指标体系测评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最后基于测算结果提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FDI流入、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不同阶段,FDI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是否会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地区FDI流入量的不断变化,FDI与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企业家精神形成之间均呈现具有明显门限特征的非线性关系.在东部地区,FDI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始终存在着对边际效应递减特征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具有短期抑制和长期培育效应,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FDI的培育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在国内外是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产业转移问题因此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系统考察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献,从中找出指导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指导依据,既对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有利机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研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研究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的问题提供新的政策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