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会监督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普遍所采用的民主监督模式,也是民主转型国家的主要制度学习内容。然而,缺乏运行动力与运行条件是影响民主转型国家代议制监督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西方议会监督动力机制类型演化的历史考察,我国人大监督应在增强人大监督的运行动力,提高人大监督效能的同时,避免产生监督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大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是完善我国人大制度和充分发挥我国人大监督功能的重要途径,它具有政治合理性、合宪性和现实性,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人大内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预算审批与审计监督委员会和人大监察委员会,以此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大对政府监督乏力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人大监督乏力现状,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动力;改革监督体制;加强人大自身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人大监督法制化、规范化;变革监督方式和手段;突出监督工作重点;理顺关系、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创新人大监督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就当前来看,我国人大监督体制并没有理顺,监督程序并不完善,人大监督文化并没有形成,从而制约了我国人大监督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我国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必须从理顺人大监督体制、完善人大监督制度的法律程序、建立人大监督员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承载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顺应和契合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与需要,它是适宜中国国情的政制设计。强化人大的监督权力是完善人大制度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目前,对强化人大监督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在观念上,端正对人大监督的认识问题;在体制上,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权力的关系问题;在技术上,完善人大监督的制度建设及程序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人大在实践中纷纷创造出许多新的监督方式,如执法检查、"两评"工作、个案监督和专题询问等。但总体来看,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人大监督制度的实践创新均存在若干不足,亟待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尤其是监督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的极端重要性,弄清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之间的关系,找准人大监督在我们党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创新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尤其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途径与方式,探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人大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强化人大监督职能来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认清人大监督的实质,明确人大监督的重点,完善人大监督的机制,规范人大监督程序,提高人大监督本领。  相似文献   

7.
党内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核心,贯彻"三个代表"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只有加强党内监督,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才能端正党风,克服官僚和腐败,保证党的队伍纯洁,才能有效调动党内一切力量,提高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党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监督在制度和实践方面得以加强,形成了一个以党的组织和党员及其活动为指向中心的党内监督网络,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监督形式多样化、制度化的发展,促进了党的建设,但党内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党内监督不力的主要表现为专门监督机构缺乏权威、注重了制度建设忽略了制度实施环节的监督,缺乏时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机制、不重视党内民主生活的监督等.为了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应主要从强化专门机构监督、加强党规党法实施环节的监督、突出党内监督重点、加强党内民主生活监督、把握党内监督的整体性、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实现党内监督法治化等方面加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人大监督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关键,更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实现法治的具体要求。由于人们观念的偏颇和立法对人大监督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人大的监督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大监督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监督方式存在着程式化和形式化弊端;监督内容也不够全面,阻碍了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提出具体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职能的措施,对于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章红  王木森 《江汉论坛》2022,(12):135-140
“制度+技术”规制权力“任性”。打造“制度笼子”“数字笼子”融构的“数制铁笼”,是实现权力质效监督和阳光运行的有效方法。现代高能数智技术赋能权力法治监督,推动权力监督制度数智化、智效化,鼎至数制法治。数制监督运用先进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平台重构监督模型和重塑预警算法,实现权力制度法治监督智能化、规范化、统合化、可视化、便民化和小微权力多跨场景智慧运行,推动“数制法治”治理优势转化为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0.
人大监督不力的制度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大监督权运作正常与否被看成是衡量人大制度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各级人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监督权不到位、监督不力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弱化了其地位。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主要有:党的领导和人大权力关系未能理顺;人大代表的筛选与监控机制失灵;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等。为此,解决人大监督不力、提高人大监督实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变革来形成合力,改变人大监督的政治生态环境,健全人大制度、强化人大监督,推动人大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40多年前邓小平从执政考验的视角提出"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种监督中,党内监督最重要,而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党委内部生活会制度,特别是专门监督制度,为此,要使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内有最大的相对独立性和进行监督的足够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监督是保证良好立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现行的立法监督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定,缺乏专门化的监督主体,导致其在实际运行中弊端重重.本文以我国立法监督的法律规定及其运行制度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扩大党内民主,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理顺党内监督体制,保证党内专职监督机构拥有独立的监督权;不断完善党内监督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内监督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4.
实行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和健全的执法司法制度,还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失去监督,宪法和法律就难以正确实施,国家机关的权力就得不到有效制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刚柔相济,监督有力的效果。实践证明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相结合是促进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防止和遏制腐败,重在构建干部监督的长效机制.构建这一长效机制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形成并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程序制约权力,是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要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为重点,统筹规划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干部监督长效机制,根本在于把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关键在制度创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与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健全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的战略举措。健全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路径选择:全力推进党的巡视制度建设,切实筑牢防止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坚固屏障;健全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监督权力规范运行的预警作用;加强党内舆论监督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监督权力运行的独特威慑力;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领导体制,真正形成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蓝潮永 《学术论坛》2001,(3):126-128
个案监督是新时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探索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在目前的个案监督中,存在监督主体不明确、过分强调事后监督,案件选择缺乏严格限定,监督不到人、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亟待建立和健全个案监督制度,明确个案监督的原则、范围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监督问题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以及列宁对党内监督、权力制约等理论问题的精辟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可分为酝酿探索、徘徊前进、恢复重启、确立完善、全面拓展五个阶段,在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破解党的自我监督难题、筑牢党群关系的同心圆、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巡视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日益成为党内监督的利器.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巡视理论研究,促进巡视制度创新升级;要优化巡视制度组织结构,发挥巡视利剑强大威力;要注重总结巡视实践经验,聚焦强化巡视制度成效;要推进巡视融入整体监督,凝聚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9.
巡视制度是以控权论为制度基点且适应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而重新建立起来的一项党内监督制度,是现行政治体制框架下和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不断创新巡视制度,制度建设成果丰硕。结合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巡视制度以及党内监督制度的理论体系须进一步完备,以期使该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20.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在人民检察院体系外部和诉讼程序外部,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的特定诉讼决定进行社会性监督的制度.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措施,其初衷在于解决我国检察权运行中某些环节存在的制约不足问题,这项制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并显示出公民权利监督司法权力的特有功能和价值.但是,建立和完善对法律监督机关的专门监督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创新过程,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谨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基本功能与法律定位方面略作探讨,以期促进研究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